杨绛先生去世时,网络上众多悼念文章中,有人被《我们仨》感动过,有人被钱、杨二位先生的爱情打动过的,有些冠以杨绛先生之名的“心灵鸡汤”,其实真正作者是谁并无人知。还有些人并不了解杨绛先生,不过是知道而已,也愿意发一句“安息”。以此可以说明,人对文化有本性上的向往和崇拜。
杨家的家风是重视读书的,儿女兄妹个个学业有成,物质上又提倡“生活程度不能太高”,所以你从“阿季”笔下看不到任何享乐的字迹,写的都是内心的喜悦,父母和睦、手足相亲、夫妻和谐、事业专注,这已是人生全部的大幸运,所以才有这样宁静安详的笔调。即使在不被尊重的年代,羞辱和谩骂也没有让她有丝毫心境上的改变,苦中寻乐、自我安慰帮助她逃过心灵上的劫难。杨绛先生像是一尊“观音”,以己渡人,以身渡红尘。
特别要说姑母杨荫榆先生,母亲以门户相当为由将她嫁给了傻姑爷,她为自保不惜将其脸皮抓破,可见是一心智清明的刚烈女子。此后,她读书求学办教育样样优秀,最终“扬名”后世,却是出现在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现在回想杨荫榆先生,和读书时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我试着去体会她:十八岁时亲手结束婚姻同时也把爱情放弃,性格定是果决;读书有天份,料想人也聪明伶俐;长居兄嫂家,渐渐不被侄儿侄女喜爱,怪癖不是独身的必然之路,只是没有亲身经过家庭的重塑,便把与年岁不符的性情保留了下来,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都是不合时宜的;出国留学,送别时学生不舍的泪水,她在教育上应该是竭心尽力;被人骗钱,说明她内心保有单纯的一份;对日本人据理力争,保护四邻的女孩子免受欺辱,最终被日本人杀害,可见在民族大义上杨荫榆先生没有可被诟病之处。
那么她为什么会阻止学生参加“运动”?
就是因为那份不合时宜的单纯,她单纯的认为学生只应该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她单纯的认为,女孩子自救的出路只有读书,就像她自己。
她的错在她,骂她的人也不是都对。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