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任泽平客观看待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创新贡
TUhjnbcbe - 2023/4/22 19:27:00
怎么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导读

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敦促其尽快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

蚂蚁集团从一张小小支付牌照起家,凭借中国庞大的互联网流量红利,抓住传统金融痛点,十几年时间,小小蚂蚁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参考:《中国独角兽报告:》)。要客观肯定蚂蚁在金融科技、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重大创新贡献,但也应正视其在金融业务合规、杠杆控制、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加强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严监管背景下,蚂蚁应如何调整?未来金融监管如何适应科技创新的新形势?

摘要

1、在当前舆论汹涌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专业人士保持客观理性至关重要,针对蚂蚁事件,当前尤其要防止两种极端观点倾向:

第一种是全面抹杀蚂蚁在金融创新的历史贡献。蚂蚁本身依托于阿里消费场景建立起大数据资产,以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打造护城河,优化移动支付、方便人民日常生活,依托大数据征信和风控让金融资源惠及更多长尾客户,在生态环保、疫情监控等方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概言之,蚂蚁在移动支付、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效率及其普惠性等方面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第二种是认为监管遏制创新、打击企业家精神。伴随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日益壮大,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垄断等新问题逐渐凸显。本轮监管升级并非仅针对蚂蚁一家企业,而是从防止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角度出发,预判风险、及时出手,明确金融科技持牌经营基本规则,初心是为保护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向着合规、普惠、硬实力方向更好发展。概言之,监管的目的是从合法合规性角度,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并不是要消灭或打击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

2、蚂蚁本质上是金融还是科技?

蚂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大数据和科技创新是支持其成功的底层逻辑。蚂蚁脱胎于阿里淘宝支付业务,目前支付、理财、借贷、保险服务分别贡献收入36%、16%、39%、8%,金融管理部门约谈对蚂蚁提出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改要求,落实了其监管定位。但是,深入分析其业务模式,蚂蚁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数据,通过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不直接承担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赚取存贷差的传统金融业务有本质区别,因而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方法。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和现象,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服务需求,兼顾效率与公平。既需要鼓励金融创新、支持新经济,同时防止规避监管、监管套利,面对金融科技创新,也应当有创新的监管科技。

3、蚂蚁成为大象的秘密是什么?

剖析蚂蚁模式:爆款产品、开放平台、打造生态三步走,环环相扣,以互联网思维切入金融科技各个赛道。

1)做产品: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从自身能力、监管*策等约束性条件出发,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蚂蚁所拥有的互联网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户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产品。细数支付宝、余额宝、借呗、花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无一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幅降低门槛、狠抓用户体验,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空白,一经推出短时间内便吸引上亿流量。

2)做平台:蚂蚁深谙自身优势是技术和数据。年蚂蚁采取开放平台战略,一是将成熟业务接入外部金融机构,用助贷、联合贷款、销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机构引流,二是将自身强大的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向金融机构输出。既转移了利率、信贷、流动性等风险,同时稳赚不赔收取技术服务费。

3)做生态:横向上,蚂蚁将这套商业模式向海外复制,境外用户近3亿,境外营收占4-5%;纵向上,蚂蚁转向技术公司,在数字货币、蚂蚁链、蚂蚁云等领域输出底层技术,将自身打造为金融科技大生态,建立起服务*府和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

4、如何看待蚂蚁监管升级?

一方面,金融科技监管升级,蚂蚁业务面临重塑。近期,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银行存款下架等事件,对蚂蚁业务明显冲击。有观点认为蚂蚁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导致IPO暂停。蚂蚁促成2万亿借贷中,表内仅亿元,发行ABS产品亿元,大部分以联合贷款及助贷的形式转移到表外,蚂蚁依靠少量出资获得较高的利润分成,同时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如此大体量信贷转嫁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

另一方面,反垄断出拳,平台经济纳入监管。*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需扩张。不可否认我国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出现消灭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大而不能倒绑架金融系统安全。

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蚂蚁IPO放缓,对监管而言,是一次宏观审慎层面的压力测试,为客观评估金融科技影响并制定监管规则提供宝贵经验;对蚂蚁而言,将是一次倒逼商业模式升级、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的机会;对行业而言,则有利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贡献社会。

5、如何对蚂蚁进行有效监管?未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蚂蚁模式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发挥鲶鱼效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格局提出挑战。

新金融呼吁新监管。新监管将是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展望未来,蚂蚁这头飞奔的大象机遇依然广阔,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机遇方面: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企业级用户需求拓展成为金融科技未来主战场,蚂蚁在用户积累、数据获取、技术输出等方面护城河稳固。风险方面:金融监管趋严,信贷、保险、理财等蚂蚁目前最大盈利板块面临调整;数据要素重要性提升,数据安全逐渐成为市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任泽平客观看待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创新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