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说过郁铭芳这个名字?
“食有袁隆平,穿有郁铭芳”。
对于袁隆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如今袁老也不断因为其可爱亲民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是郁铭芳却被很多人忘记了。
他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合成纤维工业开创者,是他纺出了第一根锦纶,一举解决了衣服供求短缺且乏味单调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防战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计民生是头等大事,郁铭芳发奋钻研化纤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着庞大的人口数量,穿衣问题成为了阻碍国计民生发展的拦路虎。一年只发少量布票,发票少的还不够每人做一条裤子,“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国人身上穿的衣服无论是款式还是布料都非常单一,而且颜色永远只有灰、蓝、黑三种,穿着千篇一律,甚至曾有不良媒体还将中国人称为“蓝蚂蚁”和“灰蚂蚁”。
也就是在那时,调至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作的郁铭芳有了一种迫切改变这种落后局势的想法。
年,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受“技术归队,扶持化工”的号召,他心中的想法愈加浓烈。次年他开始付诸行动,辞去了眼前安逸稳定的工作,毅然选择调去在当时发展落后、待遇相对较差的化学纤维领域。如他所愿,在当年五月份他被调到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工作。
埋头苦干,郁铭芳在化学纤维领域的路上一枝独秀。
年11月,上海纺织工厂决定发展化学纤维,郁铭芳自告奋勇成为了上海第一批参加化学纤维建设的技术人才之一。当时国内化学纤维事业还没有起步,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使用哪种材料,也没有纺织的设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郁铭芳一行人日夜研究,克服一个又一个冒出的苦难,终于纺织出了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6丝。
锦纶的研制成功不仅为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国人穿衣问题,同时它还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第一批*用降落伞便是采用他研制出来的锦纶长丝制成。从此打破了中国*用降落伞依靠国外进口的尴尬局面。
年,刚研制出锦纶的郁铭芳马不停歇,又陆续开始组织芳香族聚酰胺(芳纶)纤维和“芳纶纤维”的研究;从领导“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研究”再到投身“年产七万吨聚酯切片”建设工作,郁铭芳为中国的高性能化纤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路走到院士地位,终身成就就是对他的认可。
从普通员工到工程师,从总工程师再到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逐渐成为了中国化纤事业的领*人物。年,他获得了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可能相比之下,在年他获得的一个奖项,才是他最心仪的奖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
辛苦付出几十年,自己的付出被认可,并且得到尊敬和仰慕。对郁铭芳而言,这个终身成就奖是对他一生贡献最高级别的认同。
年4月12日,郁铭芳老先生因病于上海离世,享年93岁。
在以郁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实现了从化纤事业从无到有,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巨大跨越。为国计为民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有更多的人承接郁老的精神,为祖国更加强大的明天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