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用的花呗和借呗,以为蚂蚁赚的只是利息,事实并不是这样,资本家的玩法要高明得多。蚂蚁金服自己有30亿元的资本金,另外从银行贷款了60亿,这样账面资金就有了90亿元。首先,蚂蚁金服先用这90亿元去放贷,放完之后。就有了90亿元的债权,这些债权当作资产,去银行做抵押贷款,然后用贷款的钱继续放贷,但是银行是不会全额贷款的,90亿的债权最后只能贷款7成,也就是63亿,63亿放完贷后产生的债权又可以抵押贷款,但是同样只能贷款7成,这样没有几轮游戏就结束了,因为最后的债权不够再从银行贷款。
为了能让游戏无限循环下去,蚂蚁走了第二条路,也就是资产证券化(ABS),并且设计了复杂的规则。首先第一轮房贷产生的60亿元债权倍分成A、B、C三层:其中A层占了70%,固定利率为6.1%;B层占了25%,固定利率为7.5%;C层只有5%。阿里借款给商家的利率在18%以上,在这个游戏规则里,A层分到6.1%,高于6.1%的部分给B,B高于7.5%的部分给C。反过来,C给B做担保,B给A担保。这样证券化之后,30亿元的债权可以换回30亿元的资金继续进行放贷,从而无限循环下去。其中C层是蚂蚁子公司之间交叉购买,但是买C用的钱却是投资人融资的钱。这样最终的风险就层层转嫁给了那些买理财产品的人,而把高额的利润留给了蚂蚁自己。根据重庆前市长*奇帆透露,蚂蚁金服把30亿元的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在几年里循环了40次,发放了多亿元的贷款,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
根据蚂蚁金服的盈利模式可以看出,蚂蚁金服是中国最大的放贷公司。数据显示,蚂蚁集团总计贷款规模为亿元,其中给小商家的贷款只不过为亿元,比例不到20%,其余亿元全部是消费贷款。给小商家的贷款利率从15%~18%不等,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是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也就是15.4%,高出该利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可以不用偿还的。
此外,蚂蚁集团提出的口号,像什么“年轻,就是花呗”、“爱自己,想花就花呗”等,在年轻人中造成了大量的超前消费主义。蚂蚁集团亿消费贷款的客户主要是90后的年轻人。根据汇丰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90后的负债额度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超过10万元。我国90后在借贷市场的占比高达49.31%,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这些年轻人给蚂蚁集团一年带来的净利润就高达几十亿元,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马先生把年轻人叫“宝呗”了吧。花呗的产生让蚂蚁提出的超前消费主义变成了现实消费,透支自己未来的钱花在当下,不仅要挣你现在的钱,还要挣你未来的钱。这让我想起“让子弹飞”里汤师爷的一句话,“前几任县长把鹅城的税收到90年以后了,百姓都成穷*了,没油水可榨了”,多么讽刺的现实。可能很多人说花呗分期的利润很低的,12期的分期手续费只有8.8%,还能接受,但其实根据内部IRR测算,真实的手续费率高达17.05%,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个例子,如果花呗欠了元,分12期,那么每期要还的就包括本金和利息,正常情况下时间越往后你还的利息会随着本金减少而越来越少,但是花呗不是这样算的,即使你还到最后一期,只有多元的本金要还了,利息还是按照来算的,看出其中的猫腻了吧。
蚂蚁借贷方式产生的高杠杆,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和社会,一旦不加限制,放任其无限循环下去,到时借款人还不上贷款时,蚂蚁的钱根本不够赔投资者,大家就只能破产,或者国家来救市,这也是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另外让一群没有工作能力和理财知识的年轻人一进社会就欠了一屁股债真的好么,进入那种借钱-花钱-挣钱-还钱的死循环,不就真的成为资本的奴隶了么。
资本是贪婪的,就像一头饥饿的野兽,如果没有制度的笼子,随时可能择人而噬,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吃瓜之余,可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