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修
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各种琐事所缠绕,父母、子女、工作、家务……时刻悬悬在念,舍不得放弃;而应当以修行为主业的出家人,虽然披上了袈裟,却整日忙碌于建道场、塑佛像、摄受弟子……执著一些名相上的善事,往内观的时间实在是微乎其微。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令人生出无数感慨: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应放下外缘,内观心的本性。这也是历代大成就者成功的要诀。
《菜根谭》中云:“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生死者,呼吸之间也。
学会放下吧!
少眠
我们不能睡得太多,不能过分懒惰。否则世间、出世间之事均不能成功。
世间的很多成功者,他们也不愿将大好的光阴用于卧榻之上的酣睡。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每天只睡4小时,即晚上8~12点,起床后立即利用夜深人静的时机奋力写作。他一生中写出了《人间喜剧》等96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正是得益于他的勤奋。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诸人寿短其一半,夜间入眠如死亡,又遭病老等众苦,余半亦无享乐际。”《入菩萨行论》中也云:“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作为一名修行人,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些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将时间荒废在昏睡痴眠当中。
明天
明天是否还在世上也很难说,翻开《因缘品》,里面讲道:“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岂是汝亲戚?”
元朝的石屋清珙禅师长年以岩石为居,清心寡欲,与世无交,其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山居诗,却篇篇沁出山野的清香。“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何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如死了未曾烧。”表明禅师虽已超越生死之境界,却劝导世人要放弃世念,而以舍身赴死之心虔诚求道。
生命如风中之油灯,随时面临熄灭的危险。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面临什么。
明天能否醒来,谁也难以断定。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言:“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单秋大师在班玛的多科森林中闭关时,每天晚上不论何时,只要一醒来,就开始修法、磕头或做转绕。他说:“难道你知道你明天还在吗?难道你还要睡吗?”
世间有智慧的人,对寿命无常也有很深的认识。康纳勒普说:“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完,太阳绝不会为你而再升。”清朝的文嘉在《明日歌》中也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勿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仲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法,达到“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的境界。
闭口
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应用于念诵、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藏地大德常用此语教育弟子,使其免造口业。
伟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说:“现在的人喜欢追求大法。整天求此法、求那法,但将所求之法真正进行实修者却十分罕见。那些人从不想所求之法是否修成。许多人自诩为三宝弟子,口里常说:‘我是三宝弟子。’背地里却经常诽谤上师、僧众等。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的时候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宋朝的石门慧开禅师也自称为“默翁”,他在诗里写道:“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莫道老来无伎俩,更嫌何处不风流。”从该诗的字里行间中,也不经意地流露出禅师早已谙熟世事,进入真正风流、自在、逍遥之境界,既不在乎他人的赞毁,也懒于谈论他人是非短长的博大胸怀。
世间也有“沉默是金”、“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的说法。由此可见,闭口是多么的重要啊!
无求
夏沃工巴格西(班玛香秋)是噶当派的三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弃世间法,精进修持,终于获得大成就。示现圆寂时身体化为舍利,留与后人,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在对弟子的教言中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
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为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无欲无求极为重要。
最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满,实在可惜。时刻珍惜前辈大德留下的珍贵遗产,将之融入心相续,检点自己的行为,增上自己的见解,始为佛子之正道。
无著菩萨谆谆教诲弟子:“使心调柔与法相融是最好的积资;忆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断恶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顶戴众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无贪执是最好的快乐。”
臧巴加惹也告诫后人:“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我们应将这11个准则牢记于心。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散乱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备至,虽然自己因恶劣习气所驱,并没有时刻遵从,但也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也就是说,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来很懈怠,常睡懒觉。其实却躲在被子里看书、念经、修行、甚至修习梦光明,像骏马一样远远超胜于整天忙于吹嘘自己的人。根登群沛于印度时翻译的一些零散佛经中也说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闹市,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一旦心静下来,环境自然会随之而安静。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假象
世间的所谓圆满之事,虽然表面看起来美满无缺,但详细观察却常常是痛苦的因。
龙猛菩萨曾说:“一切欲妙生祸殃,难信如同木鳖果。”也就是说世间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像木鳖果一样色彩鲜艳欲滴,令人联想到其果肉也一定如同甘饴。吃后方知是*药,但已悔之晚矣。
世间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最鲜艳的蛇往往是*蛇,最绚丽的蘑菇常常是*蕈,最美丽的女人大多是祸水。倾国倾城的海伦导致了特罗伊战争;沉鱼落雁的陈圆圆,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美丽的女人,而引发绵延不断的争斗,导致无数人深受其害。
可见,一切表面看似美好的东西,并不见得表里如一,我们万不可为之表象迷惑,要深掘其本质。
离贪
欲界众生除了圣者以外,都有难以对治的贪欲。世上无论男女都对异性的身体十分执著。
世尊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而化现为一嫖客。第一天,他赐予妓女价值昂贵的珍宝。第二天,他给了妓女*金做成的饰品。第三天,却赏给妓女白银做成的饰品。妓女不服,告到国王那里。世尊说:“她所出卖的身体,本为充满过失之物。所谓的娇躯时刻都在变质,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陈旧凋谢的鲜花,蜜蜂也会舍弃。世间众生的感情也会变质。清晨韶华之时,肉体可做性欲工具。衰败老朽后,自然也会废弃。众生哪个不是喜新厌旧?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生灭。年少翩翩,最终也会被衰老磨蚀。而寿命终会被死亡日日侵夺。万法说到底尽皆无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而毁坏自己肉身之愚者所迷恋之女人身躯,无非筋络下面一堆骨架而已。对此等骨肉生贪,痴迷不拔,岂非太过愚痴?有智之人哪个不知贪恋女人身体有诸多过失?”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从此也停止了卖笑生涯。
如今世上也有许多贪欲旺盛之人,若深深思维这些话的含义,也会有很大利益的。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其身体都无非是一堆不净物,其感情也是倏忽变化,飘摇不定的。其中,实在愚蠢之至。
自利
实修的人先应调伏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到人群当中行利他行为。这是佛教的必然规律。
如果自己烦恼未调,自己还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阶段,又何谈利他呢?如果以利他为借口,心里却是希求财产、名声,即使表面看来是利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发心不纯正,即使是讲经说法也不开许。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又说:“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伏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布顿大师也谆谆教诲弟子说:“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呵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嗔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嗔因,此类听闻实乃轮回绳。”
当然,如果因为可怜众生,并没有自利之心,即使没有调伏相续,而向人宣说佛法,也只有功德,没有危害。
安然
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在未得究竟境界之前,都会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时而无缘无故地生起悔恨、疲劳、痛苦、憎恨、厌倦等各种烦恼,仿佛全世界都成了生起烦恼的因;时而又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喜不自胜,无忧无虑,浑身洋溢着幸福,仿佛太阳也是为自己而生存的。无法把握自心的人们,就这样被轮番交替的酸甜苦辣所驱使。
作为修行人,应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颠倒梦想而已。“万法本闲,唯人自闹”,面对世间的变幻,应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
每天的心情不应变化太大。
学院堪布罗桑群培在此方面堪称典范。家里的陈设十几年前与现在几乎没有变化。小钢炉、转经轮、经书、佛像,数得清的几件用品,整洁地一一摆放,令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时常正襟危坐于床上,不是看书就是修法念经。任世间风云变幻,永远以从容的姿态对待。
而像我这种人,从刚到学院向别人借房子,然后修草皮房、板皮房、再到圆木的两间房,消耗无数精力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为这副臭皮囊所累,为暂时寄居的客栈,进行着无休止地装修。我时常在反躬自问,何时自己能安心于小小的木板房,端坐于卧榻之上,沉浸在修法的快乐之中呢?
世间的人们常常是今天与白衣人唱歌,明天与黑衣人跳舞,后天又与红衣人泡吧……今天到寺院打禅七,明天去念阿弥陀佛,后天又想灌大圆满的顶……美其名曰“禅净密三修”,结果一事无成。
真正的修行人应当面对世俗繁华,视若过眼云烟。如《菜根谭》中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即使身居人声鼎沸的闹市,也能保持若入无人之境的心情。
积苦
世间的人往往以聚积财富为乐。像辛勤的蜜蜂和蚂蚁一样整日忙忙碌碌地劳作,永无终日。最终,蜜蜂积聚的蜂蜜会被人取走,蚂蚁建造的蚁窝也会遭水冲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积聚的结果只能带来无边的痛苦。
无著菩萨曾说:“利养是束缚的因,应断除妙欲;名声毫无实义,应断除贪执。如果没有知足少欲的心,聚积财富只会增上苦恼。安乐和善法增上的窍诀是知足,依之恒时获得快乐。因此,彻底舍弃希求今生名闻利养之心,恒常精进无散修持,才是对死亡真正有利的正法。”
基确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金珠宝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不要再为积聚而辛苦了!自在地生活吧!
真乐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贪财的人认为财富是真正的快乐;逐誉的人认为名声是真正的快乐;恋欲的人认为情爱是真正的快乐;有智的人认为修行是真正的快乐……真可谓五花八门,各说不一。
其实,如果善加分析,以世间名利妙欲为目标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麦彭仁波切说:“被分别念波涛冲卷的人,修行得不到快乐的机会。”
侨居美国的噶罗仁波切也告诫西方人:“你们西方人财富如同天人一般,其实就像睡在荆棘上面,无论如何翻身,也始终没有快乐。内心烦恼没有熄灭的人,是毫无快乐可言的。”
世间的所谓快乐,不过是轮回的因。对这种如幻之乐越贪执,只会被轮回旋涡裹得越紧。
只有彻底放下我执,方能获得永恒之真乐!
藏族有句谚语:“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爱箭,就难以自拔了。”
爱欲,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经》中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难怪西方人也将爱情比喻为丘比特的箭,虽然无数文人用美文嘉言赞叹褒颂过它,但只要是箭都会有危害的。《本师传》云:“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离爱无怖畏。”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恋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且不论爱别离苦,即使形影不离的恋人,也会因彼此执著而引生无穷痛苦。美色如霞转瞬空,弦歌似水弹指灭。世间情感如同朝露,转瞬即逝。
深陷爱河而难以自拔,只会徒增烦恼的牵绊。
如何才能得以逃脱呢?佛经中的一段公案将此答案告诉了我们:曾有一驯象人将千辛万苦驯服的大象献予国王,当他与国王骑着大象来到了森林时,大象因嗅到母象气息而狂奔不已。国王责怪驯象者,他回答说:“它的贪心增长,铁钩及绳索皆无能为力,我只能调伏它的身体,却不能调伏它的心。”“那么此等众生的身心何人皆能调伏呢?”“唯有佛陀!”
的确,牵缠俗缘溺爱河,唯有佛陀拯救之。《楞严经》也有“入大爱河,令汝解脱”之说。要逃离爱河,免中爱箭,解除怖畏,唯有修习佛陀的教言。
苏轼也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欲救众生于轮回之苦海,必须先斩断儿女情长之束缚。
在漫长的人生中,遭受爱箭痛苦的人有多少呢?
常乐
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转化。遭遇任何违缘和障碍时,让心放松是得快乐的秘诀。藏巴加惹说:“心若精进地去执著,痛苦和贪嗔永无间断,若了知令自心放松的方法,快乐将永不分离。”
恰尔卡?益西多吉大师是藏地有名的大修行人,他精通显密,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创建了恰尔卡,并摄受了多位僧人,住世75年,他曾对弟子告诫道:“恒常令心快乐,时时刻刻观修心,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对一切众生有报恩之感,这就是修行的殊胜窍诀。”修行人应随时随刻都保持一颗安详的心,行住坐卧都应观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怨天尤人,遣除我执,修习四无量心。
即使做了噩梦,也应观修空性,没有必要想方设法遣除,对一切都应不执著。
卡巴格西说:“若不知取舍,所作所为永无快乐之时;了知取舍的智者,遭遇违缘也会成为助缘。”所以,要获得快乐,必须要有正知正念,要了知取舍。若不知取舍,一切皆是徒劳,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增上苦恼。
朗日塘巴格西说:“在寂地朴素无华地生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积资;昼夜行持善法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找亲友;在卧榻之上调伏自心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随顺他人;令师生喜以修行供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求利养;以布施的方式保护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念诵猛咒。”
心动神疲,知足常乐。如果具足正念,即可在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里,散播出快乐的心雨、制造出安详的氛围、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口红
偶尔在杂志上读得一文章,叙述一名女工每月工资元,却用元买回一支名牌口红,令我感慨不已。且不论她本月开销如何支付,以如此高价买如此之物实在可惜。
对于浓妆艳抹,我向来不以为然。世间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之说。为区区一支口红,花费元,真不如用来放生、供养或者买书。世间粉妆玉琢的一切,终将烟消云散。
无论你如何将自己粉饰得“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使红润的容颜转为枯槁面容,乌黑的头发变为星星白发,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云:“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到头来,仅落下一堆白骨。
任何一个具智之人也不能使自己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唯有增长自己的智慧、修正自己的品德,才是世上最庄严之饰品。将时间和金钱用于修饰外表,不如闻思修行,谁不对举止闲雅的僧尼生起敬重之感?谁会觉得鸡皮鹤发、慈眉善目的老者有碍观瞻?通过修行发现自心的本来面目,才是令人视而不厌的美。不辨真正的美丑,实为当今世人之悲哀。
我多想告诉世人:“应当放弃毫无意义的修饰,寻找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