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的是,花呗官方突然发布了一条声明,诞生7年之久的花呗改名又冲上了热搜:
近日,花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品牌隔离后,花呗会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专注于中小额消费需求。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花呗的启动说明很长,其实我们普通用户主要关心的是额度是多少,借款来源是哪里,以及借款后对我们征信的影响是什么就好了.
目前来说,花呗的品牌隔离是分批进行的,我目前也没收到信息.我的花呗依然没有变.
不过有朋友是收到信息了,而且花呗的名字也有所改变.
以前是叫花呗,现在是花呗|信用购.这名字是不是看起来怪怪的.
再深扒去看,总的额度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但是仔细去看的话,他们的这个放贷的主体是不一样了,而且不同的主体,放贷的额度也不一样.
以上面的为例,总额度是13000,其中3000是花呗自己的,10000是南京银行的.
也就是花呗的额度大大缩水了.剩余的由银行提供,那这个其实跟信用卡消费是一样的了.
其实国家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你蚂蚁花呗就是只能做非常小额的消费贷了.大额还是得由银行来提供.以后不知道花呗会不会慢慢退出这个小额贷的市场,国家目前监管跟控制是肯定的了.至于能不能存货,就看蚂蚁的生存能力了.
以后大家买买买的时候,可要注意了.因为这些都是要接受国家的监管,是要上征信的.
02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借呗改名了.但是我自己是不太在意这个,因为我不敢再用借呗了.
今天再看支付宝-我的那里,名字还是显示的借呗.
但是当你点开之后,名字就不一样了.
很明显,名字变了:信用贷(原借呗).
这是国家对蚂蚁借呗整改之后,蚂蚁应该是不能再做这个贷款的业务了.
我的这个借呗显示的是由江苏银行提供的服务,可能每个人显示的服务银行还不一样.
以前借款人是蚂蚁,有些人可能还不上钱,成为老赖,不一定能上征信,因为但是国家还没去监管.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借呗相当于是银行信用卡的一个窗口,借款是由银行提供,你的额度还是原来借呗的一样,不过钱是银行给你的,你还不上,成为老赖,你就会上征信.具体的影响,自己去掂量了.
我很早之前在借呗借过一次钱,之后再不敢用了.
为啥呢?因为利息太高了.简直就是跟高利贷差不多.
翻看了一下借款记录,是在2018年12月9号开始借的,借了30000元,期限是半年,利息1612.6元.
半年1千多的利息看起来是不是也不是很多,是吧?
给你算一下利率哈:1612.6/30000*2=10.75%.
还有就是这个是分期还,实际的利率估计是超过了12%.
这个还是好几年前借的,后面借的利率还会更高.
所以,奉劝大家,没事还是不要用借呗了.
03
但是,花呗现在为什么要突然改名了呢?
蚂蚁的全称是什么呢?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看起来好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蚂蚁也是这么标榜自己的,说自己是高科技的.
但实际是搞金融服务的,看看花呗-借呗就知道了.
如果是高科技的,请问蚂蚁有什么高科技产品呢?好像也说不上来.
马爸爸也是太高调了,蚂蚁在今年4月份准备上市的时候,突然被四部委同时约谈.
估计这种待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当时,蚂蚁估值是2.1万亿.多么恐怖呀.
当时还有很多人去买了相关的基金.
想想全国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还没几个呢.
但是现在看看蚂蚁的估值是多少呢?应该是4000多亿.蚂蚁上市应该是凉凉了.
为啥?因为上市套不到钱了.
马云不会干、蚂蚁集团不会干、蚂蚁背后的投资人也不会干。
蚂蚁其实就是一个套着高科技的外衣,干着金融勾当的公司.
那国家肯定要出手监管了,金融可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呀.
想想苏联,当时不就是被美国通过金融战搞垮了.
再看看现在市面上,还有很多类似借呗的产品:360借条、微粒贷、京东白条等等.
尤其是这个360借条,有一段时间,那个广告真是满天飞,看着就很xx,很烦人.
好像借钱之后不用还一样.
有一份关于《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
90后平均负债12.7万元,债务与收入比达到%。
什么意思?
债务是工资的18.5倍!
赤贫成为了这一届年轻人的显著标志。
年轻人本来负债就高,好鼓吹年轻人超前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这些巨头们的鼓动下,没有自控力的年轻人纷纷沦陷,过上了寅吃卯粮的生活。
还是醒醒吧,口袋有粮,心里不慌.
尤其是这两年疫情,不攒点余粮,日子都不好过.
希望国家好好整顿一下这些打着高科技的名头,实则搞金融的互联网巨头.
一方面可以扶正大家的一个消费观念,不再过于消耗未来.
一方面可以整顿一下金融资本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也是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正常有序的金融市场,利于引进外资,提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