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类学家一直试图证明,人类比动物更加先进、更有道德。但自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后,人类赖以伪装真面目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便被赤裸裸地撕掉了。
当然,人类肯定不会像动物那样极端,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的确有更多的、超越基因的“群体选择”迹象,但究其本质,人类的种种思维和行为,并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的范畴,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与动物世界并无本质区别。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爱德华·威尔逊,是世界最顶级的生物学家,曾被誉为“21世纪的达尔文”。由于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蚂蚁,因此,世人往往尊称他为“蚂蚁王”。
年,“蚂蚁王”威尔逊出版了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社会生物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探究和解释了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与推论,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对人性的理解。
威尔逊发现,许多社会学层面的问题,都可以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视角来解释。
比如,人类社会自身也像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既然生物体可以划分出细胞、组织和器官,那把这些概念引申到人类社会里,就可以把社会这个有机体分解为社会的细胞——也就是家庭,社会的组织——也就是阶级和种族,社会的器官——也就是城市和社区。
由此,威尔逊完成了一次学科间的渗透,从而让这本《社会生物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畴,成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座丰碑。
而且,这本皇皇巨著不仅是现代“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之作,更引起了20世纪生物学中的一场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虽然这本书曾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本著作却成为当时诸多社会科学家和其他学者猛烈抨击的对象,他们强烈反对威尔逊的推论,认为威尔逊将人类与动物等同起来研究的做法,是荒谬而不可接受的。
然而,时间终将淘尽*沙,留下闪耀的金子。在过去几十年里,饱受争议的社会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数据,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所谓“社会生物学”,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用动物社会的研究来反观人类社会,对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如群体结构、社会等级、通讯交流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就拿人类社会的“阶层”来说吧,很多生活不顺意的人,总是抱怨这个社会适用丛林法则,讲究恃强凌弱,在他们看来,每个人的生活幸福与否,都是由他的社会等级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其实,所谓的“社会等级”或“阶层”,首先是一个生物学问题。
对动物来说,社会等级的本质,实际上是资源分配机制。食物、地盘和异性,这些好东西谁都想要,但资源就这么多,该怎样分配呢?如果每次都为此打个你死我活,那最终只能便宜别人。
干脆建立一个稳定的等级制度,大家按照阶层高低,排队领取资源,排在前面的吃肉,排在后面的就老老实实喝汤——至于排在最后的家伙,对不起了,你可能就是别人口中的那块肉!
这个严酷的制度,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早已根深蒂固,形成难以磨灭的本能了。人类进化至今,大约有几十万年的时间了,但我们的大脑对“等级制度”仍然非常敏感。比如说,在你面前有两个人,让你来识别他们的社会等级,需要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40毫秒!
生物学家指出,只要观察脸部40毫秒,我们就能以相当的精确度,看出一个人到底是身处上层、可以对别人发号施令的“支配者”,还是一个身份低微、对所有人都唯唯诺诺的“从属者”。
我们为什么需要快速识别他人的社会地位呢?原因在于,我们需要了解别人的等级信息,需要知道谁服从自己、谁背叛自己、谁在挑衅自己,以及跟谁进行结盟——这是百万年来动物世界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总而言之,人类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种,我们生而为人,为什么行为里会存在盲目、功利、矛盾、偏见?只有真正认清自身,我们才能鉴别自己的行为和规则,才能搞清“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才能熟练地运用生物学原则,来解释人类的阶级、宗教和文化等社会行为——
这正是威尔逊和他的《社会生物学》最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