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车蚂蚁的倒掉
TUhjnbcbe - 2021/6/27 18:57:00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向汽车后市场的创业先行者们致敬

童林Tony

5月16日,网上传出零星的消息---车蚂蚁解散了。随后两三天,车蚂蚁解散的消息就在网上归于平寂,甚至连叹息的声音都寥寥。车蚂蚁的倒闭,没有引发更多的新闻传播或是讨论,也许是因为这几年倒闭的汽车后市场创业公司太多了,围观群众对此已经无感。

一年多以前,汽车后市场还是“万亿规模的创业蓝海”。在-两年间,后市场就新增了超过家的创业公司。只不过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知从何时开始,资本就逐渐远离这片曾经的蓝海。失去资本的支持之后,众多的创业公司就跟被割的韭菜一般,纷纷倒地。

就连曾经突破B论、估值数十亿的的车风网、博湃养车等,都没有熬过这一轮资本的寒冬,最终走向倒闭。这期间倒掉的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与大多数汽车后市场的创业公司类似,车蚂蚁的创始团队也是互联网出身。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来自阿里巴巴曾经的管理层成员。年车蚂蚁正式上线,启动资金万人民币、天使轮万美金、A轮0万美金,在众多的创业企业中,车蚂蚁属于起点较高、发展也很顺利的那一类。车蚂蚁的路子,与其他源自互联网的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也比较类似,都是试图依靠互联网的思维和打法,从创新商业模式的角度,打开后市场的口子。

到目前为止,单纯以商业模式作为后市场创新突破口的企业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汽车后市场与其它的创业领域相比,到底有何不同?

我想从C端(终端客户)和B端(维修门店及从业者)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汽车后市场的理解,以及创业的可能方向。

C端—低频、需求模糊

作为终端客户,我们使用车辆的场景大致有如下几种:

加油-每周1-2次;

洗车-有洁癖的每周1次,大部分人每个月1-2次;

买保险缴税-每年1次;

保养—每年2次;

维修-不定期;

改装加装-不定期。

我们可以发现,频率最高的是加油和洗车,每周可以有1-2次。但无论是加油还是洗车,再产生附加值的空间几乎没有了。唯一有可能产生价值的就是把加油和洗车作为“引流”的接口,把C端客户通过加油站和洗车店引导至保险、保养、维修等环节,以获取利润。这个思维模式类似于互联网创业的“流量”思维,即只要有流量,就会有市场。

有不少创业公司尝试过以洗车为突破口。曾经的“1元洗车、上门洗车”,都是试图依靠洗车切入后市场获得客户流量。但结果就是,洗车的客户转化率极低,而洗车又根本不赚钱。加上洗车本身属于社区化的需求,即便客户一开始图便宜下载了APP、注册了客户,但当这些平台的补贴降低或消失后,客户还是会按照此前的习惯选择他最方便的洗车店洗车,APP则被丢在一旁。

洗车和加油,至少还是C端频率相对较高、且客户需求很清晰的领域。而后市场份额更大的保险、保养与维修,频率就低到1年1-2次,且因为客户缺乏专业知识的原因,客户的需求也变得相当模糊。

以相对来说更为常见的保养为例。大部分在用车辆的保养周期都是6个月或1万公里(部分品牌则是要求公里)。因为保有车辆的增多,车辆的使用里程逐年下降,车辆的保养周期从以前的主要依靠“里程”,变为目前的主要依靠“时间”。测算下来,绝大部分车辆的保养次数每年也就2次。客户专门为了1年才做两次的事情去下载一个APP、注册一个用户的必要性就很低了。再看需求内容方面,部分客户知道车辆过了一定时间后需要保养,至于保养具体需要做什么,知道的客户就不多了。能了解需要换机油、机油格甚至换什么样的机油或者机油格的客户,那就更少了。其实现实更残酷,很多车主,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的车什么时候应该保养了。因此在需求内容的层面,客户的需求非常模糊,很难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取客户的准确需求。

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强调的互联网“线上”的功能所带来的引流效果,在实际运营中的场景是这样的:车蚂蚁曾经在推送文章中描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车主通过车蚂蚁的APP在线预约了一次保养,随后去线下店享受了服务,感觉很好。但你能想象之后这个客户会怎么做吗?时间又过了半年,他是会打开APP再次去预约保养?还是直接去门店去做保养?抑或者在上次保养时就加过店老板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车蚂蚁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