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学设计
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3)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
课题
课时
1
庞大的“家族”
1
2
养昆虫
3
3
探究昆虫的奥秘
1
总课时
5
第9课庞大的家族科学知识: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模型放大镜昆虫卡片
1课时
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
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
预设:数量庞大
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
预设:昆虫
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
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
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
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学生认)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
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
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
预设:2根/一对。
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
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板书:三对足)
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预设:用放大镜观察。
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
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
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
(三)实验探究
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
(1)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
(2)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
(3)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
(四)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
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
预设:头部。
2.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板书)
3.师:足和翅膀呢?
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
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
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
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板书)
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
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
预设:它的一对触角。(板书)
9.师:真会总结。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
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
预设:头部和胸部。
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
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
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
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
(五)学以致用
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它是昆虫吗?
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
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
(PPT出示,学生判断)
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
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为什么说昆虫是“庞大的家族”?
三、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
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预设:甲虫
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
预设: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
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甲虫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视频:甲虫展翅)
4.师: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甲虫有两对翅膀,其实我们看到的坚硬外表不是它的壳,而是它的一对翅膀:称为前翅,呈鞘质,它主要起到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不具有飞翔的功能,它还有一对翅膀在前翅下面,称为后翅,呈膜质,主要起到飞翔的作用。
5.总结: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动物、昆虫和甲虫的关系:(PPT出示)动物中数量最多的是昆虫,而昆虫中数量最多的是甲虫。
四、应用拓展
(一)昆虫猜猜猜
1.师:看来不同的昆虫有着自己不同的形态特点,老师这里想要考考同学们,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是什么昆虫吗?(PPT出示)
预设:蜻蜓
2.师:你们可真聪明,挑战升级,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些有关昆虫的小卡片,请你根据上面的描述,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昆虫,并猜测出它的名称,比赛看哪一组最厉害。(小组互动)
师生互动。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时间短则省去这一环节)
1.师:这么庞大的昆虫家族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呢?谁愿意来描述你的观点。先表达观点,再说明理由。
PPT出示参考句式:我认为昆虫是我们的朋友/敌人,因为......
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还有一些补充......
我反对他的观点,我认为.....
同学之间自由辩论。
2.师:每位同学对于昆虫都有自己的见解,究竟昆虫带给人类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视频播放)
3.师小结:据科学家统计,在万类昆虫中,只有1万类昆虫对人类是有害的。昆虫对人类的贡献功大于过,无论害虫还是益虫,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正是由于昆虫的存在,让生物物种更加丰富。
(三)制作昆虫模型(布置任务)
1.师:了解了那么多昆虫,你想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昆虫吗?(出示材料)观察实验材料,你想怎样做?
预设:用粗树枝做昆虫的身体,细树枝做昆虫的足和触角,开心果壳做翅膀。
2.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个任务就留着同学们课下来完成。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0课养昆虫第一课时
科学知识:1.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能像科学家一样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
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蚕生长、蜕皮、吐丝和结茧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饲养活动中,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