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交所发布了暂缓蚂蚁上市的决定。
只是故事的开始
马云等人创办的科技金融庞然大物——蚂蚁集团计划上市指日可待。
这只定价为每股68.8元人民币的金蚂蚁,如无意外,将募资逾亿美元,势必摘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桂冠。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IPO前夜,11月2日晚,马云被四部门联合约谈,消息不胫而走。
证监会网站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一时间,引爆舆论。意外其实并不意外,细心的人注意到,在这之前,央行主管报纸已经连续3天发文,点名蚂蚁。
除了约谈,还有新政。同样在2日晚,银保监会会同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一份加强监管意味很浓的条例,变革带来的阵痛,蚂蚁首当其冲。
短短仅一天时间,11月3日,上交所表示,由于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于是,决定暂缓它的上市。
就在一周前,马云在上海发表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演讲。
他抨击传统银行是“当铺”,嘲讽监管全球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指摘中国金融的问题不是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系统的风险。
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发表主题演讲
一个一个重磅的事件集中在几天内爆发,很难让人不产生联想。但不可否认,“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与监管”这个老问题并不会因为一次演讲、一次上市,就按下不表。
相反,作为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拥有庞大的体量和巨额的交易流水,与普通民众的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它如今不得不直面一个强监管的时代。
这样来看,蚂蚁“每天净赚1.2个亿”,“人均月收入5.5万元”,还有那蔚为壮观的亿万富豪队伍,都只是故事的开始。
去壳的蚂蚁
今年七夕,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蚂蚁正式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情书”。在数百页的招股书中,蚂蚁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家底。
从数据来看,蚂蚁完全担得起外界对“造富机器”“互联网第一龙头股”的期待。
数据显示,年至年间,它一直保持超过30%的营收增速,规模从亿元提升至亿元。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2个亿。
来源:《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百亿、千亿的天文数字,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感知范围。如果看蚂蚁的员工薪酬,更一目了然。招股书显示,蚂蚁上半年职工薪酬为55亿元,员工人数最新为人,也就是说,蚂蚁员工人均5.5万元/月。
蚂蚁究竟靠什么赚钱?面对这个问题,蚂蚁自己思索了十几年,曾三度更名。
先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然后是“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到今年提交招股书前,去“金融”,称“科技”,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名字的一退一进来看,蚂蚁明显想让自己区别于纯粹的金融公司,而强化科技属性。
蚂蚁不是孤例。“去金融”是近两年所谓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选择,就像京东的金融品牌“京东金融”在两年前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
“支付行业在中国受到严格的监管。”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一栏中,蚂蚁强调。站在安全的层面,不难理解。
互联网曾经是中国管制最少的领域,但这个产业的地位今非昔比,部分企业“富可敌省”,基于社会管理或其他深层的利益诉求,监管的触角乃至权力的渗透都必然会变成“大概率事件”。
提高估值则是另一层因素。相比金融概念,科技概念更容易获得高的估值。
近五年来,中国上市银行整体市净率一直在0.8倍左右徘徊,而科技类公司市净率动辄10倍、20倍或更高。
但名字的变化,只是一个壳、一个包装,想要理解蚂蚁的核心、理解它的商业模式,要从它的盈利结构入手。
支付、理财、微贷、保险、信用和技术输出,是蚂蚁主要的六大业务板块,也是收入来源。它们看起来极其复杂,但肢解开来其实很简单。
支付是蚂蚁起家的业务,也是根基。年,蚂蚁以网络购物作为支点,撬动了支付宝的诞生。此后,支付宝如同一只野兽,迅猛成长,让马云一度感叹:我就是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令马云没想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