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11月7日,有网友发现,“借呗”变成“信用贷”,且明确提示由银行提供服务。
对此,借呗方面回应称,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
据蚂蚁消费金融称,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并不会受到影响,包括开通、查账、计息、借款、还款等核心流程也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回复红星新闻记者时表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趋严是一定的,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内影响不大,后续如何界定征信数据,可能是一个难点。
“借呗”改头换面,更有利于消费者决策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在支付宝“信用贷”的界面,会显示“由XX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字样,页面上展示的金融机构是消费信贷服务提供方。在“借款详情及协议”中,还可看到日利率、初始年利率、总利息金额等信息。
根据官方的解释,额度、利率等都是该金融机构独立审批的结果,申请的贷款资金也由该金融机构发放。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此次更名是借呗产品为响应监管所做的品牌隔离举措。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品牌隔离要求是今年4月监管约谈蚂蚁集团时提出的。根据官方公告,今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并公布整改方案。其中第一项内容即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整改之后,今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
这意味着,日后只有由蚂蚁消费金融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务或者信用贷,才会标上“花呗”或者“借呗”。由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但借助蚂蚁集团提供数据信息的贷款,则会变成“信用贷”。
苏筱芮解释,从运营模式来看,借呗是由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与蚂蚁集团联合运营的信贷服务,更名的举动实际上是对信贷服务的底层实施了“穿透”。优点则有两方面,一是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服务背后的实际提供方,究竟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其他机构,能够帮助金融消费者在申请相关服务时更好地作出选择和判断;二是隔离举措有利于提升金融营销宣传的合规性,也能够助力平台方、资金方等不同参与主体厘清各自的权责。
接入征信,更有利于机构判断借款人信用
“借呗”变成“信用贷”之后,有网友担心,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借贷?对消费者来说有哪些变化?有业内人士向红星新闻记者表明,信用贷的这些用户本来就是由这些机构服务的,以前都是标着借呗的品牌,只是没有做品牌区别而已,对于用户而言,利率和额度没有影响,用户的利率和额度都是由机构做的动态评估,不会受品牌隔离的影响。
董毅智也指出,短期来看对消费者影响并不大,中长期看对银行会更加利好,更有利于银行直管。
此前,国家层面也多次对该领域加强监管。
去年11月,银保监会与央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拟从两参或一控、异地展业、杠杆率、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方面,对互联网小贷行业严加监管。
今年1月,央行即划定了全年监管重点,提到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3月份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此举被业内普遍视作未来几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
此前,“花呗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息就曾引发市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