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伤害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把孩子的想象力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某种程度上,想象力是孩子思维、智力发育的基础,或者说是源动力。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呢?在孩子把树画成红色的时候,不要纠正他树是绿色的。当孩子有什么新奇的不同于成人的想法,不要急着反对。这些是不是保护想象力呢?是的。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皮毛,表面上的东西。今天我们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想象力是在人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对外界的学习认知后,头脑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孩子想象力,我概括了“三走进一远离”,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远离手机电视
电视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它们在无形之中扼杀着人的想象力与思考力,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为什么呢?电视与手机,带给孩子较强的视觉听觉刺激,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涌入,它们就像是毒品一样,容易让孩子成瘾。一旦孩子习惯了电视和手机的这种刺激,对生活中的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地下降。遗憾的是,手机和电视里的世界是虚幻的,有限的,远不如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而深刻。有的家长让孩子整日与手机电视相伴,自己好去忙别的,时间久了,孩子再也离不开手机电视了。这里给从小严格控制孩子接触手机电视的家长点个赞。
沉迷于平板电脑的孩子如何能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电视呢?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我们:除掉地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那就让我们用大自然,用书籍,用生活来填充孩子的世界,让他们远离手机和电视。
二、走进自然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走遍大山大河,海洋湖泊,动物园,海底世界,是一种方式;带着孩子到田地里看看庄稼,草地上的蚂蚁洞,树根旁的蘑菇,也是一种方式。走进自然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非要奢华。观察一个农家庄院的春夏秋冬,松树柏树,蜜蜂蝴蝶,大自然中有丰富的素材可供我们学习。让孩子亲近泥土,亲近各种植物、小动物,看一看,摸一摸。也许你也不会给孩子讲清楚蚂蚁是怎样搬家的,没关系,带着孩子多接触,他会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法布尔的昆虫记,许多伟大的人都从与大自然的亲密的接触中获得启发。
认识大自然三、走进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培育孩子想象力的工具。童话故事带给孩子无尽的想象空间。孩子在现实世界中能够真切接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给孩子呈现出这个世界的精彩。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看过的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里面从自然环境到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包罗万象,让人爱不释手。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他便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汲取无尽的养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是思维和智力发展的源泉之一。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陪伴孩子读书四、走进生活
生活中的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激发孩子好奇心,培养想象力就要用心生活。陪孩子搭建积木、绘画,做手工,拆卸旧的收音机;带孩子去给树苗浇水,去菜市场买菜,甚至是到超市商场,耐心的告诉他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物质上的匮乏与精神上的富有并不冲突。小编的童年在城市的平房中度过,那个时候非常羡慕住了楼房的孩子。现在想想,冬天劈木头、拉煤、生炉子甚至是捡煤球,夏天捉蚂蚱掏蚂蚁洞,秋天摘酸枣挖土豆,因为住平房,这些体验丰富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们很难把哪一段经历和想象力的开发直接地对应上,但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对于孩子,就是精神的宝藏。
陪孩子搭积木结语:人在适当的时间就应该做适当的事情。童年的经历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它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自己。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知识传递上,我支持科普教育,寓教于乐,拓宽孩子的眼界;我反对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学历竞争的跑道上来,繁重的作业、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一门心思进好的幼儿园,小学。也许短时间内,这样做会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比别的孩子多认了几个字,多做了几道题;但从长远看,对想象力的伤害无法弥补。远离电视手机,拥抱大自然,拥抱书籍,拥抱真切的生活,给孩子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培养想象力,给他的一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或许,这才能真正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用心地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