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一到假期,父母不是带去游乐场就是博物馆、海洋馆、动物园。到了寒暑假,就开始国内游,国外游:游学、夏令营、游历名山、景点打卡。这样有助于孩子增长见识,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开拓视野,确实挺好。
去年经常带孩子回农村,发现农村也很好。
虽然现在都是新农村,盖的房子基本都是独栋3层小洋楼,经济条件都不差,儿时那种随处可见的小溪流,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路上闲适吃草的牛,初夏耕田插秧的盛况…基本都看不到了。
但是农村养娃还是有很多好处。
有一部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很多人都看过,7岁城市小男孩成佑被单亲母亲送到荒凉偏僻的乡下,暂由不能说话的哑巴外婆照顾,成佑这样的城市男孩每天的生活必须有电视、游戏机、汉堡包和肯德基炸鸡作伴,但到了穷苦山村只有坏掉的电视、山溪和那一畦畦的菜田。
但是和外婆的朝夕相处,祖孙两人的感情越发浓烈,男孩不仅享受到了农村的乐趣,也学会了关心外婆。农村的生活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触动,没有电子产品和炸鸡薯条也可以很快乐。那是一种天性的释放,在没有物欲的地方,只有自然环境赋予的一切,人的感情也变得纯粹。
农村养娃,让绘本上那些图案真实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日本绘本作家岩村和郎的畅销书《十四只老鼠》合集,描绘的就是日本的早年农村的生活,跟中国80、90年代几乎一样。春天青蛙产下青蛙卵像丝带一样在小溪中漂流,夏天去河流小溪中玩水打闹,秋天在森林里采摘果实,冬天滑雪推雪人。
如果回到农村,那些绘本上的植物几乎全能在田间地头找到,那些昆虫:螳螂、蜻蜓、蝴蝶、蜜蜂、蝉、蝗虫、七星瓢虫…几乎全能看到,那些动物:各种家禽、青蛙、蟾蜍、斑鸠鸟、燕子…也能看到。
亲自触摸、亲眼所见、通过观察体验的学习,那是一种比看绘本通过想象力学习更生动快乐的事。
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一群大蚂蚁在筑巢,它们不断地从地下抱出很多小土块,地面已经堆放了很多,像一个小山丘,我们拿来一块饼干放在洞口,想引诱它们过来搬,可是蚂蚁只是用触角碰了碰,回到洞里也没有喊其他蚂蚁过来搬食物,而是继续搬运土块,看来筑巢任务没完成是不会急着吃。
而且,有的蚂蚁搬出的土块就放在洞口,有的放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还有的一直搬到小土丘的边缘地带。
小朋友饶有兴趣地看着,突然说起:“蚂蚁的洞里面有很多储藏室,还有客厅,卧室,就跟《蚂蚁和西瓜》里面的一样。”
那是她非常喜欢的一本绘本,日本绘本作家田村茂所著。当图片、想象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快乐倍增,理解也变得深入。
我们还经常玩小时候的游戏,把食物放在蚂蚁的面前,让它喊家人一起搬过去,观察整个过程。
有一次,我们随手捡起《乌鸦喝水》的绘本,读完之后,3岁孩子并不理解石头放在瓶子里,为啥乌鸦就喝到水了。
无需解释,在农村,随便找到一个罐子,装了半罐水,孩子去找了很多小石子,像乌鸦一样,把石头放在罐子里,果然,水位上升到罐口,孩子开心地直叫,就这个游戏,玩了几个小时,一边玩一边让我读这本书给她听。
在农村,没那么多矫情,孩子之前的社交冲突,自己解决就好啦!
孩子们一起玩沙,玩出矛盾了,你扔我一把,我扔你一把,双方的鞋子里都是沙,没有大人过度干涉,只要不把沙扬到对方的脸上,上衣里面。没有疼孙子的老人突然出现抱走自己的孩子,没有矫情的妈妈理论对方家长不会教育孩子,更没有因为孩子之前的一点小冲突就引发的伤人事件。
一切主动权在孩子自己手上,相互扔了几把沙,看着对方的狼狈样,都哈哈大笑起来,矛盾被自然化解了,游戏又开始了。
做妈妈的,带孩子去游乐场,几个孩子在一个游戏桌玩,谁不是紧紧盯着自己的孩子,深怕孩子做出的举动惹得对方家长不高兴,又时时提防一个爱动手的孩子伤到自己的娃。
经常带孩子回农村玩,她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被干涉的交往真的很少,孩子会试着向大哥哥大姐姐介绍自己,企图让他们带她玩儿,也会照顾小弟弟妹妹,找出自己的玩具给她们。我不禁觉得,以后农村孩子,只要不是留守儿童的,情商肯定比城里孩子的高。
在农村,衣服穿得舒服宽松就好了,什么日系韩系大牌爆款,孩子需要大量运动,从儿童的成长来说,不需要每日打扮成精致的洋娃娃摆拍,不需要满足家长想发朋友圈的欲望。他会因为疯跑而流汗,因为手太脏而抹黑自己的脸,他会因为跟同伴比赛玩扭扭车而疯狂冲刺,不顾自己的鞋子是否是名牌。
在农村,只要安全范围之内的,你想去鸡窝捡个鸡蛋,允许!你想玩水,给菜园的菜浇水,允许!你突然想在地上滚一滚,允许!你想学习切菜,一把钝了的菜刀给你自己去琢磨,你想尝试下做饭,几块红砖,一把枯柴,一个没用的炒锅,可以玩上好几天。
在农村,你更早地学会了自己穿衣、穿鞋、吃饭,学会了独立做去很多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
把大把的钱给夏令营、游学、风景区来教育孩子,不去送去农村好好体验一把,让他知道他吃的米从哪里来,喝的水从哪里来,穿的衣从哪里来,这样一波体验,是不是来得更有意义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热爱儿童教育,欢迎热烈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