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地底下生活四年,来到地面上却只能活7天,蝉这样的生活意义在哪里?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曾经带小勋看过的一本昆虫书,所以想把我在书中看到的关于蝉的知识分享出来。
其实问题中说的不是最令人难过的,令人心疼的是它憨厚的性格,以及热爱唱歌却天生耳聋的悲哀。
并且问题中有两个错误,首先不是所有的蝉都在地下呆四年,是4——17年不等;其次,并不是出来7天就死,大部分蝉在地面上的寿命是四五个星期。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他的一生都在研究昆虫,并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那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
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逝世,也是在那里,法布尔一边观察昆虫和进行实验,一边整理昆虫研究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最终完成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书籍——《法布尔昆虫记》。
这本书中就说到了蝉这一生物。
一、蝉不会吃东西,只会喝
法布尔观察到蝉不会吃东西,只会喝。它们有一根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可以刺穿柔滑的树皮,吸取树的汁液,然后喝个饱。
二、在地下蛰伏数年,终破土而出
蝉的隧道大多深40cm,呈圆柱形,上面部分较宽,洞底是个死胡同。洞里的幼虫比出洞时要白得多,也大得多,浑身充满了液体,只要你用手指碰碰它,尾部便会渗透出透明的液体。
幼虫就是用这种液体当作灰泥,和泥土混成泥浆,做出来的墙壁便变得柔软了。
当然,蝉在地底下数年时间并不是在在这个小洞中度过,这只是他们爬出地面的通道。幼虫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可能很远,也没有人知道蝉在地底下的漫长时光是怎么度过的。
蝉会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来做通道,并且在顶端留有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自己并抵御外面的天气变化。如果外面有暴风雨,它们就溜到通道底下;如果天气好,它们就会爬上来,所以这个通道是蝉的一个等候室和气象站。
三、蝉唱歌并不是为了吸引异性/同伴
我看过很多科普书上的说法,说蝉唱歌是为了吸引同伴或异性,但法布尔观察到的蝉并非如此。
蝉痴迷于唱歌,雄蝉的翅膀后面的空腔中有一个像钹一样的乐器,在它的胸部有一个响板,这个响板可以提高声音的强度,蝉的声音便可以穿得更远。可是因为这个响板占据了很大的位置,所以蝉的其他器官不得不挤在狭窄的不显眼的地方。
为什么说蝉喜欢唱歌呢?法布尔说他经常在夏日的午后看到蝉趴在树干上,有时是夫妻两个,有时是许多同伴一起,所以蝉唱歌是为了吸引同伴/异性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因为它们喜欢很多蝉排成一队,肆意地歌唱,也许蝉就是喜欢在干燥而闷热的夏天,看着太阳一点点西沉,然后雄蝉们一边吸食着树的汁液,一边唱自己喜欢的歌。它们也许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舒服,也很惬意,这就足够了。
四、热爱歌唱的蝉,原来是个聋子
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村民的手里借来一个土铳,在里面装上火药,他来到有蝉的树下。过一会,“砰”地开了一枪,那声音简直震耳欲聋。要不是法布尔事先把窗户关上,玻璃很可能被震碎。
可是再看那只蝉呢,它根本不受任何影响,就连音调都没有变化,依旧不紧不慢地唱着歌,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因此,法布尔得出结论,蝉很可能没有听力。蝉虽然每天唱歌歌,可是却一点也听不到自己的歌声。也许,它就是天生爱唱歌吧。
五、蝉不是一个会保护自己宝宝的好母亲
蝉会在7月中旬开始产卵,它会找一根干枯又细小的树枝,用胸部锋利的针在树枝上刺一排小小孔。一只蝉一次扎30——40个小孔,在每个小孔中产下大约10个卵,所以一只蝉大概有——个卵。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要感慨,蝉真是一个高产妈妈,将来它的孩子一定遍布天下。其实不然,蝉虽然一次产下的卵数目很多,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卵却很少很少。
为什么呢?因为蝉不是一个能保护自己孩子的母亲。
在昆虫世界中,蝉的体型不算小,可是蝉却很懦弱、胆小,竟然对一种比它体型小得多的昆虫蚋很害怕。蚋只有4至5毫米大,它的身体下边有一个伸出来的刺,看到蝉在树枝上产完卵,蚋就跟在后面。等蝉一离开,蚋就冲过去,在蝉卵上刺一个小孔,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
对于蚋来说,蝉算得上是庞然大物,可是蝉这个庞然大物却对蚋的肆意破坏置之不理。
蚋把自己的卵产在蝉的卵里,这些蚋的卵就像蚋一样凶残,它们长得很快,不仅破坏了蝉的卵,还以蝉的卵为食物,供自己长大。
我想蚋既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杀死蝉产的卵,一定也是摸清楚了蝉的脾气习性。
其实蝉胆小又懦弱不止体现在产卵这一方面,包括吸食树的汁液也是一样。如果有蚂蚁来围观,它会任由蚂蚁踩过它的身子,去抢它刺穿的洞,吸食本属于它的汁液。最后,他还会主动飞走,把汁液拱手送给蚂蚁。
看完蝉的故事,或者说是了解了蝉的各种习性之后,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个避世的隐居者形象。相比于用胆小和懦弱来形容,我更喜欢“世外高人”这个说法。
它蛰伏于地底,以丰满自己的羽翼;它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唱歌,尽管自己听不见;它不与他人争锋,从不侵略他人;虽然它地面上的生命很短暂,但在它看来也许都是值得的。
蝉,释放了自己的烂漫,热闹了我们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