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阿里巴巴要在金融领域里再造一个“商城”。
6月14日,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强调了三件事,第一,针对机构,蚂蚁金服将开放自己的AI能力;第二,帮助机构在“蚂蚁财富”中开自己的大V——“财富号”,此前已经开了十家,未来还会更多;第三,针对用户,推出一个智能投顾“安娜”!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
所有这些动作通过从“蚂蚁聚宝”升级而成的“蚂蚁财富”APP5.0里!勤劳的蚂蚁金服这次又是来了个早于腾讯“先入为主”型的抢攻,圈地嘛,一定要趁早。
又来了一个“商城”
我们该如何看待蚂蚁金服的这个“理财产品商城”呢?
毫无疑问,这将是蚂蚁金服在金融领域里的一个流量入口。大家想想,未来我大蚂蚁金服将引入所有大小机构的各种基金产品,什么货币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再加上黄金等等理财产品……蚂蚁金服必然要极大限度地扩充货架上的SKU,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纷繁复杂的理财需求。
而蚂蚁金服,包括支付宝在内的目标应该是“个人金融中心”,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交水电费也好,买买买或者是理财……都从这一个账户来管理!
坦白地说,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些人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很可能在各个APP中都有充值,但时间长了很可能已经忘了账号密码,甚至连买过这个公司的理财产品都可能忘了……如果能够有一个统一管理的账户,无疑是非常方便且安全的一件事。
但这要求蚂蚁金服集团能够提供各种用户需要的理财产品,例如收益率在10%左右的带有全程保险公司赔付的产品。不过就目前来看,第三方P2P公司也好,还是基金公司也好,若要全部入住蚂蚁财富,尚需很长一段时日。
我原本想把蚂蚁金服今日推出的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财富”比喻做金融领域的“天猫”,但仔细想想,可能这并不合适。
天猫的模式是B2C,搜索和分类的触达方式,导致了天猫是一个流量聚合的中心模式。但蚂蚁金服此次的商城则不同——因为蚂蚁进入引入了Ai和大数据,并按照每个人用户的理财特征来给出建议,就可能形成去中心化的、千人千面的,而不是靠流量和广告位的商业模式。
这样一来,拿“天猫”来比喻就不恰当,应该是“今日头条”模式的金融商城!
“阿尔法狗来”理财
怎么说呢,业界传说中很久的“智能投顾”这次算是终于露出了水面。
蚂蚁金服给自己的“智能投顾”起了个很贤惠的名字“安娜”。用“安娜”的娘家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的话说“她比你的老婆还会更了解你”!
但要想让这个“老婆”来帮你打理资产且打理得好,你就要告诉她你的全部,包括在蚂蚁体系的和不在蚂蚁体系的投资,以及你自己的小金库,这样她才能更加周详地为你筹划。你的资产中是不是房产的比例太高了?你的财产配置中是不是该来点黄金……恐怕你首先要告诉他你的真实情况。
这个“安娜”的背后,其实就是人工智能AI技术——这半年以来,蚂蚁金服开始玩命“开放”,先是面向金融机构开放财富号、面向保险公司开放车险分,今天又开放了最“炫”的AI(人工智能)技术。
其实,AI就是通过丰富的产品特征与复杂的算法,进行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按照蚂蚁金服的说法,该公司的AI能力是从“理解用户”、“优化投资策略”和“用户与金融产品匹配”三个层面把金融机构和用户对接在一起。
何为理解用户?
这么说吧,以前金融机构了解用户风险偏好一般是通过问卷,让用户自己回答。但很多人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其实问卷的问题本身也有设计得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AI则是通过大数据,结合一个人的大量真实行为、投资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很多理论去综合判断,结果往往比个人的主观表达更加准确。
樊治铭透露,通过AI的触达优化,蚂蚁财富将产品曝光到交易下单的转化率提升了99%以上。
而在智能投研方面,通过AI算法可以对金融产品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对全市场的信息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工,帮助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策略的优化。樊治铭还说了一点,蚂蚁已经与一些基金公司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初步的成果面世。
好吧,既然AI将成为金融的新大陆,那么借助AI技术挖掘海量信息的规律,让金融将更加智能,就要越早越好。而除了AI技术之外,蚂蚁金服这些年来慢慢积累沉淀下来的金融云计算、小额支付、风险管理、人工智能等能力以及信用体系,都将一步一步开放给合作伙伴——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说的!
内容+电商
此次还想说的一点是,蚂蚁财富要进一步加大的“财富号”!
理财和买买买还真不一样,理财产品的购买需要理由,需要逻辑,需要洗脑。所以,蚂蚁财富的“财富号”其本质,其实就是“内容”+“电商”的模式,在开放产品、技术、AI平台的同时,也试图建立一个内容入口“财富号”,全面向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开放。
首批10家机构——天弘、博时、国泰、建信、南方、兴全、民生加银共7家基金公司以及浦发、中信、兴业等3家银行进驻了“财富号”。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看,这其实是蚂蚁金服试图让金融机构除了在蚂蚁财富上通过AI来获取精准用户外,还可以通过“财富号”来“吸粉”——这也是金融机构可以与用户之间直接打通的另一种方法。
杨姐点评:
蚂蚁智能投顾的玩法,其实还是自己建立一个流量入口和封闭的生态体系,让金融机构成为蚂蚁财富上的“电商”。
这未必就不好,因为金融机构在此前的十年中都没有积累到丰富的用户数据和画像特征。也就是说,既然上天安排了用户喜欢蚂蚁金服,那金融机构到了今天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去做一个称职的“产品经理”——这也符合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趋势。
当然,流量入口这几十年都没有在机构手里过。此前是在银行、理财超市手里,未来可能在智能投顾的影响下,理财的入口也会发生又一次变化。
不过姐在发布会现场也问了一个券商,会不会担心未来BAT这类平台过于强大会掌控流量?这位券商的回答是,现在还没有这种担心,因为金融产品人们的购买还很慎重,目前还有很大部分来自银行柜台渠道、自己的网站和APP,而未来,也会有腾讯的渠道!
不过好在,今天的金融机构已经可以享受到AI的精准,而不必在买流量上虚耗很多光阴和成本。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蚂蚁金服无疑又切进了一个巨大的风口:
根据高盛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在金融行业,“保守估计,到年,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节省成本和带来新的盈利机会创造大约每年亿-亿美元的价值。这一数字将由于相关技术对数据利用和执行效率的提升,还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国内,根据公开统计数据,虽然年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已超80万亿人民币,但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瓶颈。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举例,在销售端,以传统的券商经纪业务为例,行业平均佣金率从年的0.89‰,下降至年的0.37‰,竞争日益激烈,已逼近盈亏平衡点。而在资产端,则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为普通用户量身定制产品等长期痛点。
此次蚂蚁金服促成金融机构自运营以及应用AI技术的最大意义在于,金融机构不再是拼渠道、拼价格,而是感知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推出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