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历史总是充满了的巧合。
年,阿里巴巴创办了淘宝,并在非典期间获得爆发式增长。
年7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之际,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根据阿里巴巴年报,阿里巴巴持股蚂蚁集团33%的股权。目前马云持股蚂蚁集团8.8%,依然对蚂蚁集团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
7月8日,曾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集团今年内将在香港完成IPO,目标估值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蚂蚁集团计划在此次IPO中出售5%-10%的股份,这意味着募资规模将达到亿美元-亿美元(约为人民币亿元-亿元),这将成为今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O之一。
“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为新经济公司能更好地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包括国际资本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其中。”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
蚂蚁集团称,上市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同时,该媒体也披露了蚂蚁去年的业绩,年蚂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蚂蚁在年、年、年、年的税前利润分别为42.54亿元、29.06亿元、.90亿元、亏损19亿元。蚂蚁为阿里巴巴子公司,后者持有其33%的股份,在年最后一轮融资中,蚂蚁估值达亿美元。
凭什么估值1.4万亿?
蚂蚁集团通过支付、数字金融和科技这三大业务板块,走通了从客户引流到商业变现的盈利模式。
依托于支付宝这一国民支付APP,和阿里生态的丰富场景,蚂蚁集团轻松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
数字金融和科技则是“变现”的关键两环,以前蚂蚁集团自己做,走的是重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之路,将几乎所有金融牌照纳入怀中,同时资本占用与风险敞口都在体系内不断放大。
但在监管趋严和严控杠杆之后,蚂蚁从年开始走向开放平台之路,将客户与场景输出给合作金融机构,同时借此实现不承担风险敞口,不占用资本的轻资产增长之路。
三轮融资后,蚂蚁估值已在万亿量级。
年、年、年,蚂蚁分别完成A轮(约18.5亿美元)、B轮(约45亿美元)和C轮(约亿美元)融资。根据媒体报道,蚂蚁在年6月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水平约为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万亿。
一位曾在A轮融资接到过蚂蚁投资邀请的国有金融控股集团高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公司当初觉得看不懂没有投,后来后悔到还为此专门成立一个投互金等新经济板块的基金,“当初爱理不理,现在高攀不起。国内的投资机构多数还是觉得这个价格(亿美元)偏贵。”
蚂蚁估值主要有三种估算方式:
第一,市盈率法(P/E倍数法),巴克莱预测蚂蚁年盈利将达到55.3亿美元,乘以相对保守的28倍市盈率,估值结果为亿美金。安信预测年蚂蚁净利润54.8亿美元,乘以30倍市盈率得出蚂蚁估值约为亿美元。30倍则是参照腾讯年的市盈率倍数。
第二,平均用户市值法,比如有券商将PayPal和腾讯每用户市值分别平均值乘以70%得到蚂蚁每用户市值约美元,乘以用户数5.2亿,得出蚂蚁估值为亿美元。
从交叉营销的效果看:截至年9月末,支付宝国内用户达到9亿人。而在支付、理财、融资、保险、信贷五大类金融服务中,使用3种及以上服务类别的用户已经达到80%,使用全部5种服务类别的用户达到40%。
第三,分板块叠加法。比如有券商将蚂蚁主要业务进行拆分,再将各板块估值叠加。这些简单的类比和叠加并不科学,比如说蚂蚁定位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否简单地与处于成熟期的腾讯类比?此外,板块间协同效应并不是简单加总,可能有“乘法”化学反应。
靠金融还是科技业务赚钱?
在监管日趋严厉的背景之下,“金融”的故事不那么好讲了。于是,与时俱进的中国金融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始了“去金融化”的历程,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改一个名字”这么简单。
今年5月份,蚂蚁金服将公司名字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
从历史过程来看,蚂蚁经历了自己做金融业务,到输出技术+客户+场景赋能金融机构做金融业务的过程。但,科技的故事比金融更好讲吗?
7月17日,由银保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被业内认为利好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巨头。也有研究报告测算,如果蚂蚁能做到万亿级别的助贷和联合贷款规模,就可为其带来数百亿左右的年收入规模。但这部分业务收入到底该归入金融还是科技,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地带。
目前在科技方面,蚂蚁输出体系化的科技产品和科技解决方案,收取产品服务费,所覆盖客户也在由金融领域向非金融领域扩展。
技术方面,蚂蚁主要聚焦于“BASIC”基础技术,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