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蚂蚁和马云处处在媒体的热论之中,蚂蚁上市成为最大IPO,市值2万亿多。马云在上海经济大会吐槽国家金融没有体系。有多万人给马云炮轰监管去点赞,作为一个年曾经参与过给蚂蚁投资的人,我想给大家说一点你们不知道的东西。
大家常用的花呗和借呗外行人只知道是借钱的,以为人家赚的只是利息,其实花呗和借呗的盈利模式里还存在着一层漏洞,我来解释一下,假设每个用户借了十万元的借呗,那一万个用户加起来就是十亿元的贷款,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后续了,那么他们赚得确实就只是利息钱,但是这个事情是有后续的,当第一轮放贷之后,蚂蚁手中就有了十亿元的债权,他们可以用债权当作资产,再去融资。这个时候漏洞就出现了,如果把资产又换了十亿元,回到手里就等于有钱再去第二轮放贷了,然后再拿着第二轮放贷放出来的债权,再去融资换钱,就又有钱去第三轮放贷了,无限的重复下去,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细节上会有一些细微差异,融资可以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找银行抵押贷款,但是银行不会全额贷款出来,用十亿元的债权去抵押,银行只会给你七亿元,所以第二轮你手上就只有七亿了,到了第三轮就只有4.9亿了,持续不了几轮,游戏就结束了。所以蚂蚁走了第二条路,去资产证券化。
在年我参与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当时花呗和借呗还没有出现,当时还叫阿里小贷,阿里小贷想要拿十亿元的债券去换回十亿元的现金,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于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复杂的设计就出现了,这十亿元的债权,被设计成了ABC三层,就像是一个肉夹馍一样,其中A层占了70%,也就是七亿元,固定利率是6.1%;B层占了25%,就是2.5亿元,固定利率7.5%;C层就只有5%了。阿里借给商家的时候,他们收的利率是18%以上,而A只分到了6.1%,那么就还剩12%点多,这些利润就留给了C。B也一样,把7.5%以上的利润都留给了C,然后由c给b做担保,b,在给a做担保,意思就是如果贷款收不回来了,出现了亏损,就先去亏c,c亏光了,再亏b,b亏光了再亏a,结果就是a会很安全,而c是高风险、高利润的。
所以这个资产证券化项目设计完之后,十亿元的债权,很快ab的部分就卖光了,于是换回了九点五亿元的现金,就可以继续再滚动去放贷款了。这个游戏能滚动多少轮呢?在重庆前市长黄奇帆的书里,他就说了,阿里小贷把30多亿元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循环的发放贷款,在几年里循环了40次,造成了30多亿元资本金发放了多亿元的贷款,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c层往往是留给蚂蚁集团自己内部消化的,蚂蚁的子公司之间互相交叉购买,但问题是买c用的钱是他们自己的钱吗?你想多亿元贷款只有30多亿的资本金,怎么可能是他们自己的钱?这必然是子公司之间你融来的钱买我的,我来的钱买你的,互相交叉着买。最终的风险是谁来扛?风险可能已经层层转嫁给了买理财产品的人了,高利润留给自己,风险撒给社会。
所以监管机构也发现了这个漏洞,开始要求资产证券化时,必须要有资本金的要求,等于限制住了蚂蚁集团的杠杆率,资产证券化不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所以我们现在再看蚂蚁的招股说明书,里面提到现在消费贷款里除了资产证券化的部分,剩下大部分是跟银行合作发放的贷款合作,合作发放贷款,蚂蚁就等于只收了一个手续费,这利润多低,当然比不上前面咱们所说的高杠杆无限循环这种模式的利润高。然而高杠杆模式,他们虽然想做,这不是被监管给限制住了吗?所以此时大家再看看马云说了什么,大家就懂了,我刚才说了,高杠杆循环放贷,这时候有两条路,或者找银行贷款,或者搞资产证券化,然而第一条路里银行贷款要求抵押率,于是马云就说中国的银行都是当铺思想,应该改成信用思想,不要抵押;第二条路,资产证券化要求提高资本金,蚂蚁依然被限制住了,这是《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于是马云就说《巴塞尔协议》都是老年人俱乐部。
马云每次提到蚂蚁的功劳,总是喜欢说我们帮助了无数的小商家,然而看看数据,给小商家贷款贷的不过是多亿,只占整个蚂蚁集团2.1万亿贷款余额的20%,剩下的80%都是消费贷款,1.7万亿的消费贷款。意味着如果有一亿人欠债的话,这一亿人平均每人欠了1.7万元,如果真照马云所建议的啥限制都不要了,中国人均欠马云家就会变成十几万、几十万的,很多人一想到自己的花呗和借呗额度要上涨了,就要被这点蝇头小利搞得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