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夜,恐怕很多人都在好奇,马云是否会为一周前的“鲁莽”发言而懊悔。
当晚,证监会发布通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全文标题加内容不足80字。
四部委同时约谈一家金融机构或者金控机构领导层,历史罕见。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这8个字在数年后再度刷屏社交媒体。经济学家管清友第一时间在微博评论,“监管约谈是个严重警告。如果是券商负责人被约谈,当年券商评级打分是要扣分的,严重影响评级和业务开展。”
他还指出,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下,特别是从严监管防范风险的背景下,马云期望的“创新”不可能被允许。互联网电商在监管漏洞和缺位迅速崛起的经验不能用于金融平台。他认为,马云应该抓紧适应现行金融监管框架。
风波始于一周前。
10月25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一段长达21分钟的演讲,公开diss国内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巴塞尔协议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
相形之下,马云12年前的名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倒显得相当“和风细雨”了。
就在马云炮轰传统金融业,呼唤“新金融体系”之后,监管层转头一把拽紧手中的缰绳。“檄文”如飞雪。
11月1日,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发表署名为资深学者周矍铄的评论文章称,“若大型互联网企业大量开展金融业务,但却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不仅是逃避监管,更容易无序扩张,造成风险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消费者保护。”
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亲自撰文,“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从消费者风险控制看,在其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银行要求抵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金融科技公司则要求账户现金作为担保,或通过延期支付资金、收取其他费用等作为风险控制措施。
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