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目前全球仅有8个种类,主要食物是白蚁,另外也吃一些蚂蚁、蜜蜂以及部分昆虫的幼虫。而白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木质纤维,对于森林的破坏力巨大,所以穿山甲在吃掉白蚁的同时,也其实在间接地保护森林。穿山甲在捕食白蚁的过程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会“连窝端”,而是吃一半留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穿山甲的习性
不同的穿山甲种类,其分布区域、体型大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分布在非洲,其余四种分布在亚洲,我国只有一种,即中华穿山甲,体型相对较小,只有5公斤。这8种全部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华穿山甲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的栖息地,多数集中在草丛、灌木丛等比较潮湿的地带,喜独居,只有在繁殖期内才成双成对地出现。习惯于在白蚁巢穴附近挖洞而居,昼伏夜出。性情比较机警,遇到其它动物骚扰或者遇到危险时,会蜷缩起来,用覆盖全身的鳞甲包裹住身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使是狮子等大型猛兽,很多时候对穿山甲也望而兴叹。
虽然不同种类穿山甲体型大小有差异,但是它们的食物来源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钟情于白蚁。一只穿山甲,一天可以进食数百甚至上千只白蚁。
穿山甲的进食技巧
穿山甲虽然是肉食动物,但是它的食谱非常单一,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吃白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嘴巴里没有牙齿,吻部也较小且尖,不能撕咬和咀嚼。
在它的身体里,“藏有”一条非常长的舌头,可以占到总身长的一半,不过这根舌头并不与舌骨相连,可以直接伸进胸腔直达胃部,活动非常自如。此外,穿山甲的舌头上面分泌有带腥味的黏液,而白蚁就喜欢这个味道。
穿山甲的视觉退化很严重,几乎看不清周围的情况,但是,它的嗅觉异常发达,能够在草丛或者灌木丛的土壤中,很轻松地找到蚁穴,然后刨开一个小洞口,把舌头伸进去,不用费劲,等一会上面就会爬满白蚁,然后一收缩,毫不费劲就会直接送入胃里。
为什么只吃掉一半的白蚁?
在进食过程中,穿山甲可以算一个“知足常乐的典范”,只会吃掉一部分的白蚁,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长期进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种群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的特殊模式。
一是穿山甲依蚁建洞。在发现白蚁巢穴后,并不急于搞破坏,而是侦探地形和周围环境,在附近先建一个供自己栖息的洞穴,然后在蚁穴上挖一个小口取食白蚁,吃得差不多后就离开,然后再找另外的蚁穴,附近再建一个洞穴,再取食一部分白蚁,如此反复,在一个区域内,只要有较多的白蚁穴,最后不用离开洞穴很远,就总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二是穿山甲的食量有限。对一只成年穿山甲来说,一天最多能吃进上千只白蚁,而一个蚁穴白蚁的数量,起码有上万甚至数万只,即使穿山甲每天都吃饱,蚁穴内被吃掉的白蚁,与蚁群繁殖新增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第三,穿山甲不破坏蚁穴结构。白蚁的洞穴结构一般都很复杂,里面纵横交错,里三层外三层,穿山甲在蚁穴上面开的口毕竟很小,它的舌头再长,也覆盖不到蚁穴的全部,而覆盖到的部分就够吃了,没有必要再深挖“全窝端”。
上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想就是穿山甲顶多吃掉蚁穴内一半白蚁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生存成本最低、但却是最可持续的吃法,穿山甲聪明着呢!
穿山甲近十几年来,由于受到人类的疯狂捕杀,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而人类捕杀它们的原因,竟是以讹传讹的“鳞甲是名贵中药材”、“肉质鲜美”等,殊不知,它们的鳞甲成分和我们的脚趾甲一样,都是硬性角质蛋白。
而且其肉质鲜美,也是一些人宣传的口号,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食欲,以此来获取丰厚的利益。而在人类疯狂的捕杀下,其数量大量减少,很多森林内的白蚁重新泛滥,大量树木枯萎死亡,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而且一些细菌病*以穿山甲为媒介,在人类捕杀与进食过程中,开始在人类中传播,人类岂不是自己找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