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从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里,你就可以感受到“蚁”的厉害。这里的“蚁”不是蚂蚁,而是白蚁,它的危害由来已久,最早在《尔雅》中就有记载,《韩非子·喻老》中也提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淮南子·人间训》也记载了类似的句子:“千里之堤以蝼媸之穴漏。”
白蚁在古代被称之为“飞鎧”“慰“等,民间的俗称为白蚂蚁、大水蚁、棚虫等。其群体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等,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脱离群体的个体在自然界里是无法长期存活的。
它们以自然界各种含纤维素的物质为食,危害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如破坏房屋,破坏河堤和水库堤坝,蛀蚀埋在地下的电缆和交通、电信设施,危害农林作物等,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被称为“无牙老虎”,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五大世界性害虫之一。
许多人都不知道,白蚁甚至能吃金属!关于它的这个本领,还有个趣闻。
清代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这样写道:
“康熙甲子年盐课提举司汪芾斯为余言,库银忽缺数千金,见壁下有蛀末一堆,烂如白银,寻其穴掘之,得白蚁数斛,人炉铸之,仍且得精金,但耗其十耳。”
意思就是说,当时存放在国库中的白银发现少了数千两,后来看到墙壁下有一堆看似白银的粉末,由此找到白蚁的洞穴,把白蚁投入炼炉中,结果炼出了部分白银,但也损耗了不少。原来,白蚁可以分泌出一种高浓度的蚁酸,它与白银来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蚁酸银,这是一种黑色粉末,会被白蚁吃下去。看来,它们“无牙老虎”的称谓还真是名副其实啊!
全世界已知的白蚁约有多种,主要生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等温暖多湿地区。白蚁是巢居生活的昆虫,蚁巢是白蚁生活的大本营。各类白蚁无论如何生活,都有或简或繁的蚁巢。白蚁按生活习性可分为木栖性、土栖性和土木两栖性白蚁。木栖性白蚁在木质建筑物,如木屋、木制门窗、木地板、铁道枕木、木制桥梁枯树等被吃空的部分建巢,取食木质纤维,是木材制品的大害虫;土栖性白蚁在地面上或地面下筑巢,地上巢高出地面呈塔状,称为蚁冢。土栖性白蚁以树木、树叶和菌类等为食。
白蚁主要危害木材,多生活在硬质木门框和窗框中,也侵蚀办公桌、椅、床架等。因此,它们还有“家私白蚁”的称呼。当它们被发现时,家具早已严重损坏。
白蚁通常都离不开水源,但木白蚁有3对直肠腺体,能够吸收粪便中的水分,所以们十分耐渴,可以离开水源在极其干燥的木材内生存,仅靠干木材内含的有限水分即可维持生命。木白蚁的巢体不大,结构也很简单,实际上这类白蚁的巢穴只不过是在木材中钻蛀一些孔道而已。
世界性的蛀木害虫——截头堆砂白蚁
我们本文的主角就是一种木白蚁,名叫截头堆砂白蚁,是典型的木栖性白蚁。由于它常从蛀孔排出砂粒状的排泄物,在蛀孔下方堆成小砂堆,故称之为堆砂白蚁。
截头堆砂白蚁是世界性的蛀木害虫,它们主要蛀蚀干木材、木制品及建筑物的木结构,食性广泛,来者不拒,能取食多种在分类上差异很大的不同树种的木材,对木制品和建筑物木结构的蛀蚀普遍而且严重,是传播最广的主要危险白蚁之。由于它不筑露在木材外的蚁路,打的是“地道战”,蛀蚀的通道是它们的巢穴,因此,发现和防治它们都比较困难。
截头堆砂白蚁原产地在印度和马来西亚,因为这种白蚁很容易随着家具、木材甚至木雕等木质工艺品的运输而传播蔓延,所以后来陆续地传入了斯里兰卡、越南、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关岛等地。
我国检疫部门虽然早已对这个臭名昭著的害虫严防死守,但由于我国每年需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大量木材,终于被截头堆砂白蚁撕破了防线,目前我国南部的多个省区均有分布,其中广东省的湛江地区遭受该种白蚁的危害尤为严重。
在截头堆砂白蚁的每个大家庭中,都有着清晰明确的分工和品级分化。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使整个群体可以有条不紊地生存和繁衍。
先认识一下家庭中的成虫。
它们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生殖型和非生殖型两大类。生殖型也称为繁殖蚁,是大家庭中负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的个体,在整个巢内数量最少,但作用非常重要。
繁殖蚁又包括原始繁殖蚁和补充型繁殖蚁两种。原始繁殖蚁是一个家庭群体的创建者,它们原本是巢内的有翅成虫,在分飞时脱翅配对,然后繁殖后代,雄的叫蚁王,雌的叫蚁后。一个群体一旦失去生殖蚁,必定要有新的生殖蚁也就是补充型繁殖蚁来补充,否则这个群体不仅仅只是无法繁殖后代,整个群体的成员也将无法协调工作,最后必然导致毁灭的结局。
非生殖型通常有兵蚁和工蚁两种,但截头堆砂白蚁比其他类群的白蚁进化程度低,群体中没有工蚁,而是由群体中占大多数的若蚁行使工蚁的职能。非生殖型兵蚁虽然也有完整的生殖器官,但发育不全,没有生殖能力。它们数量不多,是群体的保卫者。兵蚁的主要任务是防卫,不参与群体内的其他工作。如果群体遭到侵扰,会有许多兵蚁用褐色的头壳堵住洞口阻止外敌的侵入。
除了成虫外,巢内还有卵,幼蚁、若蚁。兵蚁在非生殖蚁中是个关键的角色,因为它们的出现是一个大家庭形成的重要标志,说明群体已具备了长期生存的各项基本功能。
白蚁的智能生育策略
截头堆砂白蚁的繁殖能力很强,除原始繁殖蚁分飞配对建立新群体的方式外,它们还有另外一种繁殖方式,即若蚁离群后,可以产生补充型繁殖蚁进行繁殖。
群体内的若蚁不但能起到工蚁的职能、分化为兵蚁和原始繁殖蚁,还可以分化为补充型繁殖蚁,简直就是“万能蚁”!
若蚁一旦离开群体后,就容易形成补充型繁殖蚁,建立新群体进行扩大危害。在仅有5头若蚁的群体中,只要温、湿度适宜,就可以产生一雌一雄的补充型出现,并能繁殖后代。听起来是不是十分智能?
据研究发现,形成第1个补充型繁殖蚁需要8~20天,第2个补充型繁殖蚁形成需要15~30天。雌雄补充型繁殖蚁出现后至开始产卵需要11~31天,孵出幼蚁需要51~58天。
补充繁殖蚁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补充型繁殖蚁只能1雌1雄共存,当第3个补充型繁殖蚁出现后,不管是雌是雄,不超过1个月,必定被咬死,所以每个群体只能存在一对补充型繁殖蚁。而对于原始繁殖蚁来说,3头可以一起共存8个月之久,并可以产生后代。补充型繁殖蚁还可以再续,如果人为或其他原因移走第一个补充型繁殖蚁,它们可以重新形成补充型繁殖蚁。
补充型繁殖蚁不仅有繁殖功能,还在群体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孤儿群体中没有补充型繁殖蚁的存在,群体就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这是截头堆砂白蚁保证子孙后代繁荣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离群后的孤儿群体,只要有5头若蚁在一起就能产生补充型新群体;孤儿群体中,必须至少存在2头补充型繁殖蚁,它们的子代才能正常发育,群体才旺盛。
如何对抗截头堆砂白蚁
截头堆砂白蚁主要有三种扩散传播途径:第一种是分飞传播;第二种是蔓延传播,即由小范围为害逐渐蔓延扩散到大范围为害;第三种是随寄主物体远距离地传播,其中主要通过人类运输的木材及木制品进行传播。
截头堆砂白蚁扩散容易,但发现和防治却很难。它们常年隐藏在地道内,极少在洞外活动,为害非常隐蔽,为害早期不容易被发现,等外露特征明显时,木材早已被蛀蚀严重,损失已不可挽回。再加上它们非常分散、蛀蚀木材形状不规则,蛀蚀通道便是巢居所在地等特点,时难以发现。
首先,防范于未然,平时人们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危害症状。截头堆砂白蚁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可以生存。由于现代家居及办公场所木制品增多,加上家居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人为控制温、湿度的程度大大增加,而人类适宜的温、湿度正好是截头堆砂白蚁适宜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要注意检查木制品及木结构是否有截头堆砂白蚁存在,及早发现,及早灭治,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例如可以根据它们将部分排泄物推出洞外的行为特点查找蛛丝马迹,检查木材及木制品周围是否有类似木材颜色的细砂粒状的,不易碎的颗粒物等。
最后,掌握好灭治时机和灭治方法。截头堆砂白蚁新建群体从建立至发育成熟,群体内的子代数量不多,因此,防治的最好时期是在它们的早期,尤其是新建1~2年的群体。
最后
总之,白蚁作为一种微不可擦的昆虫,平日里人们对它几乎没有注意,但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后,产生的危害已经不可避免了!
话题:你的家具有被白蚁侵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