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
张婉琦
1、色空不二,五蕴如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叫色空不二。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色是怎么来的,是能量叠加成相,那空是什么,空不是没有能量波,是这两个能量波在这也不成相,一堆能量波在这都不成相,这是空性。
空是本性,具足一切可能性,但它不以任何一种存在而执着,那叫色空,本质是不二的。
而《心经》里面又说了一句话,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怎么理解?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五种特征能量,成了相的是色;而产生能量纠缠、产生共振,让我们有感觉的,这就叫受;让我们开始形成概念、形成逻辑关系,形成信息集结,这叫想;这些形成投影出我们在三维空间连续的能量成像的这种转化和变化,这就是行;那些相对固化的我们的认知、那些认知的不同层次,那就是识。
所以色受想行识一样是能量相互作用干涉所形成的五种类型,五蕴能量也是这么回事。
我们只是借色这个能量,因为它最容易让人看得见,人是眼见为实,听到东西自己都觉得模模糊糊的,看到东西觉得实实在在,所以用色来代替跟大家解释。
看到的色是什么,就是相,就是能量波干涉成的相,那这能量波干涉成相到底是怎么成的?一个能量波是sinx,它有上下两部分a和b,先不用阴阳说,a加b等于1,一样,那两个波就变成a加b的平方了,a+b=1,(a+b)的平方肯定也等于1。我们把(a+b)的平方展开是a2+b2+ab+ba,这就是四象,分别对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对应水形的能量,太阳对应火形的能量,少阴少阳对应金木的能量,他们的综合能量对应土形。
五行能量原来就是两个能量波干涉形成的五种空间能量的扰动,五种特征的空间运动的能量状态,而这个时候就具备了成相的可能性。这种干涉条纹和五行能量是我们在现实三维空间里看不到的,它是空性,也具备一切成相的可能性。
2、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所以《心经》研究的是内在的东西,色空不二,空性是一,色只是被我们的认知渲染出来的相,五蕴全是被我们认知渲染出来的相。
它是至简存在,它全是能量波,而且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他不会因为这个地方有了相,而多了任何东西,也不会因为没有相而少任何东西,它所谓的生生灭灭、所谓的成住坏空都在有限空间里面呈现。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生死、开始结束、所有事情的成住坏空,只是在这个三维空间里面,我们有时间这个概念的时候,才有我们看到这个生命的顺序。到了更高一个维度,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所以《超体》里面有一句话,这句话说的很经典,这个科学家说:“这个宇宙出现生命的时候,细胞就在选择,当环境适应细胞存在的时候,他们选择繁衍,当环境不适应他们存在的时候,他们选择永生。”
什么是永生,纵向提升维度的时候就是永生,提升到四维就是永生了,你在时间轴上就可以任意走了。
3、无色声香味触法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智慧,本质上是让我们永生的。先天八卦是让我们纵向彻悟,后天八卦是让我们在三维空间玩儿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上半部是让我们永生的、让我们彻悟,下半部才是让我们在三维空间和谐存在。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指的是我们的乾道能量,是生命的纵向提升,是让我们永生的。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指的是我们意识能量和物质能量高度和谐于当下,这也是为我们纵向提升创造条件。
因为只有当你和谐存在的时候,你才能拥有具备提升维度的可能性,这就是中庸的本质。
存在还有一个描述,就是无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在三维空间里面,我们的存在感全是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存在感建构在三维认知系统的,而到更高一个维度,我们三维的色声香味触法实际都是一些能量关系,能量关系在更本质的投影源里面,是另外一种状态了,不是相上的这些事,所以它一定会被超越。
心经在至简存在这个描述上,这种能量关系在更本质的空间状态已经不是这种表象化的东西,它是内在的能量关系,内在的能量关系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1、观自在——内观自性的临在
“观自在”用科学的语境去理解它的时候,实际是内观自性的临在,这个理解并不是科学理解,我进一步把它展开:内观,为什么是内观?为什么不是去放眼宇宙空间,而变成了内观?
在我们讲授的这个宇宙空间结构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投影,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高维是低维的投影源。我们所见三维空间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在高维空间的投影。
那我把你的内在放在这儿,可能一些朋友觉得有点牵强。但是仔细想一想,既然我们在外面,三维空间看到的一切都是投影的像,那我们在外面是找不到投影源的,只要我们能在外面看到的就不是投影源。
所以我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投影源是在内在,没在外面。如果我们要进入投影源,一定要往内看,可用到这的时候,又容易让我们混淆,因为只要我们是看,就要用眼睛,那眼睛怎么往里看呢?用眼睛是看外面的。所以这时候就不是看了,它就是观。而且这个观不是用眼睛在观,是往内,用我们内在的,不同层次的眼在观,我们外面看的是用肉眼,那我们往内呢,实际就是所谓的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不同层次上的眼是用来观的。
观什么呢?观自在,也就是内观。那自在是什么?自在就是自性。
什么是自性?这里面所说的自性,指的是我们内在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性指的是我们内在的能量状态,而自性是来自于最本质的能量的源头。
这样就理解佛教智慧里面说到的“缘起性空”,那性空,这个性,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本性在哪呢?本性,在N维(N趋于无穷大),那个地方才是一切的投影源,而那个地方被称之为“空”,那个空不是没有,是具备一切万有,但它不被任何一个有形的“有”而障碍,它又具足一切的有。
因为我们有,对更高境界的有,是一种障碍,如果我们从下往上走的话。所以这个观,一定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发生在当下,此时此刻,你刚才观,一会观,过去观,未来观,都没有意义,它真正意义的是当下,所以观自在这个“在”是临在,就是当下的状态。
所以一切因观而产生的内在觉受,内在的感悟全是发生在当下,这件事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就是观自在的意思。
2、菩萨—觉有情
菩萨是什么?菩萨在佛教智慧里面,在梵文里叫菩提萨埵,菩提是“觉”的意思,觉察,觉照,觉悟,这个觉是自性的觉,是内在的觉,它不是停留在一个感官系统的觉,那是感觉,而这个觉是在更深层的。
觉有情,现实我们看到的一切是有情众生,什么是有情众生?是有感情的吗?当然了,说是有感情的这是一种解读,实际上呢,它指的是关联。
关联是因什么产生的呢?是因为能量的相互作用,能量共振才能产生相互作用,才能有真正的关联。所以,觉有情就是指一切空间存在,对一切空间存在的感知。而一切空间存在和我们现实之间的关联是投影关系,实际是对内在投影源里的信息产生这种觉,然后去领悟和了解,这是觉有情。
所以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指的是跟内在的所有能量分布都产生关联,跟我们现实中所呈现的一切相都有关联,而我们内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因认知而产生,认知是由我们对念的执着产生,我们内在起了一个念,这个宇宙存在的起始点就有了,当我们对这一念开始执着的时候,这个念就开始叠加,那就产生干涉,干涉产生两仪四象,那我们观察者自己的认知跟这个能量之间产生的这种纠缠。
一念被称之为一众生,所以这里面说到的有情称之为有情众生,就是能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跟观察者之间有着这种必然的连接。这个众生没有在外面,那是我们的认知构成的,是我们的执念构成的,当执念的叠加形成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投影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的一切,而我们看到的现实这一切是众生吗?它不是,它是众生相,是众生投影出来的相,而众生在投影源里边。
所以觉有情是觉内在的众生,觉内在的一切空间存在。
3、般若—N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
第三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
我们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呈现是知识,知识是高维智慧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像是山的等高线一样,它是知识,而山的本体相对于等高线来讲它就是智慧,它是知识的源泉。
每多一维就多无穷多倍的智慧,随着智慧的境界层次在不断的提升,到了N维就是无穷大,就不翻译了,直接叫它般若,所以般若就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
般若跟智慧,跟大智慧相比,般若所含的是无穷的无穷次方倍的信息,它的境界是在那个境界上,它是一切的源头,这叫般若。
借用这样空间的格局、关系、关联,让我们理解般若跟我们所说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差异,到第四维才能叫智慧,三维全是知识建构的,智慧一定是内在发生的,从三维空间里搬来的再多信息都不叫智慧。
所以智慧层次,跟每一个人的觉悟是相关联的,跟每一个人所达到的心灵能量层次的高度是有关联的。相反的,我们把这些知识整到云端以后,我们把机器人整的跟这个知识系统连接的速度比我们人要快得多,又把它的体能整的比人强悍的多,那我们人如果不开启真正内在的智慧的话,那你未来就是机器人的宠物和奴隶,你根本玩不过它。
4、五蕴——五种能量作用的描述
第四个就是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内观自性的临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不断的从下往上,从外往内,往深去观,这等于是在维度上是从低维向高维。所以从低维到高维是观,观到了般若的境界,波罗蜜多时是达到了彼岸,达到了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站在了最高处,“起心N维在无穷”。
这时叫照见五蕴皆空,到了N维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再看这个宇宙一切是照,是从上往下了,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所有能量关系,是具足一切可能性,但它不执着,不被任何一种可能所障碍。它能看到这个能量运动的本质,而且它能照出一切可能,可以创造,这叫投影,投影出来是照。所以在这个角度去理解观照,观是内观,照是从上往下,这是东方智慧大乘佛法的意义。不是自己往上再观,而是从N维境界看整体宇宙,这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五种能量作用的描述。
色、受、想、行、识,观到的色相是能量波因它的频率不同、波长不同叠加而呈现的相。受,是因为能量相互作用共振,而让我们产生出的觉受。想,我们的思想能够因这个信息的相互关联——因为所有能量波都带着它各自的信息,一个能量波振幅和波长就构成了一个信息,而信息的叠加,构成了我们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的念。念念相续,我们顺着这个想法继续,顺着这个叠加继续往下去叠加,这就是所谓的想。行,叠加构成我们三维空间的,或者构成我们在不同空间的运动关系。识,因为我们建构的这套知识系统或者信息系统,而对这个宇宙产生的相对固化的认知。
5、苦厄——执念而障碍自由度
“度一切苦厄”,这个度是什么意思?在金刚经里有专门一句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那这个度实际就是灭度。也可以说是跨越、超越,超越的前提是一定要把这个执消掉的。
就像我这个执着,是在一个正弦特征的能量主宰之下,频率调整之下,形成的认知,如果我只是把它提升一点,把它降低一点或者把它忽略,那个执还在,我只有用一个反过来的指令,反过来的念,用一个反过来的正旋能量分布,跟它正好差一个度,这两个能量波一遇到就没了,这叫灭度。
消业指真正要灭度自己内在执着的念和认知,只要有执念和认知就是障碍,只要有认知就有障碍,所有认知其实都是障碍,那都叫业,业后面经常跟着一个障。
度一切苦厄,“苦厄”翻译成烦恼,为什么苦?是因为内在自由被限制了,被认知限制了。认知是二维的,把它挡在眼前,就看不到三维,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觉得比二维众生自由多了,可是从四维看,四维人觉得三维人全在地狱里,它的自由度太低了。
我们看蚂蚁,蚂蚁被限制在平面上,那四维空间的人看我们三维,也觉得我们三维人象蚂蚁一样,自由度受限,限制是因我们的认知,我们认为时间是常量,所以被牢牢的限制在三维里面。
修炼是我们集体越狱,从三维心灵牢狱里面跳出去,跳到更高的维度,这就是度一切苦厄,那就是烦恼。但是佛教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妙,叫烦恼即菩提,就是说烦恼是得智慧的因,那你烦恼的时候,你得智慧的机会就来了。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面,其实基本上对烦恼是处在一种麻木状态了,而且即使遇到烦恼,我们也并没有往智慧的方向想,总是用烦恼解决烦恼,一个烦恼代替另一个烦恼,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守恒。
这个能量守恒在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只是能量与能量之间的博弈,能量与能量之间的转移。只是在这个因果中流转,却没有想过其实要纵向提升,你才能跳出烦恼,但是觉悟的人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是纵向提升的时候,我遇到的一切全是台阶啊!
扫码免费收听
《心经》中的科学密码完整音频!
—《心经》践行册点击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