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蚂蚁不再是蚂蚁,面临的是什么经讯 [复制链接]

1#

在这个命运多舛的,蚂蚁集团上市之旅戛然而止,最终开启了它的“善后”之路。11月5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经与主承销商协商,将退回A股新股认购资金等款项,退款程序于11月6日启动,11月9日退回。那么,蚂蚁集团的未来会如何?它还会顶着科技企业的名头上市吗?

蚂蚁改名,金融还是科技?

四个月前蚂蚁金服(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改名为蚂蚁集团(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掉“金服”并加入了“科技”二字,虽然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可是对于蚂蚁集团来说,这是从本质上改变了公司的定位,以前其注重的是金融服务,但现在其定位是一家以科技手段为金融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果上市的话,二者的针对性也是完全不同的。

蚂蚁金服的核心是支付宝,而支付宝的定位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功能上来看是一个移动支付平台,属于互联网工具的产品范畴。但是,在其独立之后逐渐推出了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且获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同时得益于其早期一直致力于的搭建的信用体系,推出了花呗、借呗、备用金等多种网络借贷产品,业务链条复杂而多元。

虽然这些金融业务产品都是基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并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合作推出的,但是其应用到了平台自有的互联网技术工具,在产品端也具备了传统金融业务和先进的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推广能力和技术,所以既可以定义为金融公司,也可以规划到互联网公司的范畴。而蚂蚁金服改名就是因为金融行业对于新兴企业平台的定义并不完善,而导致的蚂蚁迫于行业压力而不得不去做出的选择。

所以,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改了名字其实是改变了公司的定位和属性。传统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方法来进行估值计算,这个点是可控制的。而互联网公司就不同了,针对于不同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再加上其估值方式的不同,蚂蚁会有更高的估值,在资本市场也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史上最大IPO搁浅

之前以火箭般的速度申请上市的蚂蚁集团,如今在上市前夜被踩了“急刹车“,A+H股上市被暂缓。就这样,资本市场预料中的“全球最大IPO”搁浅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反转,其开端似乎可以追溯到10月下旬:先是10月24日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对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番批判,甚至开始炮轰巴塞尔协议;后面紧接着就是马云等几位蚂蚁集团实控人被监管部门约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接下来就是上市暂缓。

不少人纷纷评说马云是如何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毁掉一个公司的上市之路的。不得不说,这样的分析有些太低估马云这个级别的企业实控人对企业风险的把控和领会监管层意图的途径了。

暂缓上市的影响

1、对目前业务的影响

政府监管环境的变化,会推动蚂蚁金服业务结构的变化,科技金融服务在盈利结构当中的比重会开始上升。但是,短期盈利会遭受重大影响。

本次央行、银保监会下发的网络小贷新规,提出了:

跨省经营限制、降低单一贷款用户的贷款比例;

对自然人的网络小额贷款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等诸多限制。

在这些条例中,对蚂蚁集团最具杀伤力的条款,莫过对联合贷款提出的出资比例要求——即“在单笔联合贷款中,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而目前,蚂蚁集团小贷业务利润占全部业务收入的40%左右,但是蚂蚁集团的出资比例仅为2%。按照监管要求,蚂蚁集团的小贷业务规模将急剧缩水。

2、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这次暂缓上市,虽然让蚂蚁集团受到影响,但从长远来说,它仍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金融科技企业,因为它拥有三大重要战略资产:

蚂蚁的互联网基因和金融科技能力,特别是解决C端以及小B端用户的算法和解决方案;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经验和能力,这些都是蚂蚁在中国金融无出其右的强大竞争力。蚂蚁打造的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价能力,这会成为未来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利器。蚂蚁集团支付宝积累的用户(包括C端和小B)大数据,同时背靠阿里巴巴包括交易、账单等多维度大数据体系。这是其他企业难以追赶的地方。

3、对上市的影响

虽然本次因为监管新规的变化,蚂蚁被暂缓上市,也开始了退款程序。

但作为中国顶尖的金融科技企业,同时具备超强的盈利能力,蚂蚁集团终将上市,但时间应该需要两年左右。

再上市,蚂蚁有两条路,一个是剔除了消费贷业务后再上市;二是补充资本,按照金融板块估值。

无论是哪一种,原有的估值基础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退款”的蚂蚁是否还值得期待呢?

1、5只战略配售基金前景难料

蚂蚁集团的“善后工作”做的不错,关于“退款”方面,应该说很好。但是,之前为蚂蚁上市而来的基金投资则前景难料。

对此,证监会的态度是:“我会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