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昆虫记每个人的昆虫记 [复制链接]

1#

在大学里就得知马俊江老师在写一本关于法布尔的书,或者说,关于《昆虫记》的书。每一次见他,他聊起书,都满怀热情地说起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那个时候,我对《昆虫记》的认识从小时候的薄薄小册子开始改观,变成十卷的大书,从给儿童看的幼稚科普,变成兼具诗意、科普和性灵的著作。正如马老师所说,《昆虫记》是经典,首先就是经典,而经典“属于所有的人,属于小孩,也属于大人”,就像《安徒生童话》。

《自序》里,马老师介绍道,“《昆虫记》是科学的,但更是关于生命、关于人的大书”,因为其中有法布尔的情感、人生和思想——原来我们对薄薄的《昆虫记》认知是砍掉了他的情感和思想的。马老师还说,“法布尔是诗人”。这我是无比赞同的,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颗诗人的心,看到了诗人的文。“诗人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恢复人的感官”,这一过程,是通过文字做到的,也仅仅能通过诗人的文字才能做到,因为诗人其人,便带着对世界的好奇而细心观察,细心感悟。和所有诗人一样,法布尔对世间万物怀着热爱,对那些小昆虫怀着敬意,并由此能反省人类。

《自序》里有这么一句话,“这本书里的很多思考与情感是我的,但是由法布尔引发,他总是让我反思自己,以及我生存的这个世界”,这正是“基于法布尔的重述”。在缺乏原文的情况下,我不能分清楚哪些是法布尔的思考与情感,哪些是马老师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去阅读、去欣赏、去喜爱这本书。我徜徉在令人惊奇的昆虫世界,也沉浸于法布尔的实验之中,陶醉于不知法布尔还是马老师的思考和情感中,迷醉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

所谓“基于法布尔的重述”,除了上述“思考与情感”的重述,马老师还做了几点“重述”:其一,每章重新拟定题目;其二,给每一章分节,并添加独立的小标题;其三,对一些章节顺序进行重新编排;其四,选择自己的故事。综上,合成了《我的〈昆虫记〉》。当然,“我的”《昆虫记》是牢牢地“基于法布尔”的。马老师读出自己的《昆虫记》,除因为“经典在重述中流传”外,更是因为自己喜欢《昆虫记》吧。

这本书里有什么呢?有昆虫,各种各样的昆虫,圣甲虫、蜣螂、节腹泥蜂、毛刺砂泥蜂、*地老虎虫、石蜂、红蚂蚁、天牛、燕子、麻雀、蝉、螳螂、蟋蟀、蝗虫、苍蝇、狼蛛、蝎子、萤火虫……密密麻麻,有些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有些则令人陌生,但无论熟不熟悉,关于它的习性,它的本领,它和法布尔的相遇,在一篇篇文章中慢慢展开。

除了昆虫,还有什么呢?前文已经说了,《昆虫记》作为大书,法布尔作为诗人,书里有思想和情感,有人生和性灵。法布尔不时会说起自己,说起自己被村民当做古怪,但也乐意成为他们快乐的谈资;自己则安于荒石园做自己的研究。他会说大自然有大自然的法则。他会说“热爱天地万物的人,血脉里都有神圣的火种在燃烧。”因此他乐意去不知疲倦地研究昆虫。他质疑达尔文的理论,但他也说,“但我依然深深敬重他崇高的品格和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所具有的坦荡胸怀。”谈论自学,他说,“没有老师,还有书,书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自学也有自学的好处,至少它不会把人限制在一个模式化的模子里。”真有见地。法布尔的思想和情感,便是这样,在讲述昆虫的时候,不经意地有感而发,那么自然。

最后,这本书还有什么呢?其实,就剩故事了。除了昆虫让人感到新奇的习性和“特异功能”,除了散播其中的思想与情感、人生与性灵,真能将读者吸引住的,那就是故事了。法布尔讲故事的能力太棒了,它把前两者结合的巧妙,它讲和昆虫的相遇,讲对昆虫的实验,讲请人帮忙研究,讲对昆虫使坏,讲昆虫的一举一动,一切的一切,都不缓不急,都历历在目。这是一本能让人亲见昆虫,亲见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的《昆虫记》。

谢谢马老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