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圆铃
很多人认为培养阅读能力不需要太复杂的技巧,只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后,自然会增加很多阅读的背景知识,自然就能提升阅读能力。但是,仅仅止于大量阅读,真的就能提升阅读能力吗?
刚起步的学习,大量阅读的确是需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可以让我们快速累积知识。所以,透过大量阅读,也许可以培养出知识丰富的小孩;但是,这个小孩未必能成为一个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人。
那么,要透过什么样的阅读学习,才能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呢?
我们可以藉由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所描述的蚂蚁式、蜘蛛式、蜜蜂式的三种学习类型,帮助我们了解,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究竟遗漏了哪些非常重要的历程。
三种阅读学习层次
蚂蚁式的学习:就像蚂蚁只知道不停的采集食物,囤积粮食,从不想尝试将采集回来的东西变得更可口些。所以阅读的材料,虽然多元,但学习时只会将作者所说的内容照单全收,不假思索的记忆下来,不想主动的思考、组织与内化,这就是蚂蚁式的学习,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类型。
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虽然吃下很多东西,却可能不够营养。庄子就提醒我们:“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若你读的都只是前人的知识残渣而已,可能是徒劳无功的。
孔子也提醒我们:“学而不思则罔。”只会累积知识而不思考,会让人愈来愈胡涂,更可能是有危险的。
所以孟子特别告诫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还不如不看书,因为书的内容可能是胡说八道的误导。
蜘蛛式的学习:蜘蛛会利用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吐丝结网,搜集食物。虽然牠结的网不能将食物变得更可口些,但它所结的网,却因为结构严密,对食物具有过滤、筛检的作用,保证能补捉到对自己有用的食物。
所以阅读时,如果能以系统化的历程,思考、组织与内化这些材料,阅读后一定能得到有用的收获,这就是蜘蛛式的学习,一种主动式的学习类型。
蜜蜂式的学习:有如蜜蜂会藉由飞行,到更远的地方采集食物,又能将采集的食物转化创造,酿成滋味甜美的蜂蜜。蜂蜜比原有的食物更加美味可口,自然能为食物增添价值。
所以阅读时,如果能先利用系统化的思考历程,让材料变成对自己有用的数据,再进一步酝酿、转化为创造性的个人见解或创作,这就是蜜蜂式的学习,一种创造式的学习类型。
目前学习环境中,有很多像蚂蚁一样,辛苦采撷知识、背诵知识的学生,同时也有很多辛苦指导学生背诵知识的老师。
校园里许多的阅读活动,虽然办得热闹非凡,但多数仍停留在推广“蚂蚁式学习”的层次,例如比赛大量阅读、抄写佳言美句、抄写读后心得、背诵成语等,却很少利用系统化的阅读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阅读。所以学生自然无法从阅读中酿造蜂蜜,提出创造性的个人见解或创作。
“蜘蛛式”学习,为创造性阅读搭建鹰架
然而学生的学习没有办法直接从蚂蚁式跃升为蜜蜂式,老师必须为孩子搭建一个鹰架做为过渡,这个协助孩子学习跃升的鹰架,就是“蜘蛛式的学习”。
提供孩子蜘蛛式的学习鹰架,是指利用一个有方法、有步骤,能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学习历程,让孩子自己逐渐学会“统整、组织、思考、内化”阅读内容,再进一步酝酿出对阅读内容具创造性的看法,用以享受深层阅读带来的思考之乐。当然也希望老师能跳脱传统局限,利用系统化的学习历程,带领学生去采撷花粉,进行系统性的内化,最后让学生自己酿出蜂蜜。
孔子认为理想的学习是“学思并用”,“学思并用”其实就是蜜蜂采粉、酿造蜂蜜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理解:“蚂蚁觅食”是阅读的第一步,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被动式阅读;“蜘蛛结网”是阅读的第二步,它是一种进阶性质的主动式阅读;“蜜蜂酿蜜”是阅读的第三步,它是一种发展性质的创造式阅读。
那么,阅读的乐趣会不见吗?
或许有人会担心,阅读不是应该充满乐趣吗?如果带着这么强烈的学习目的,做这么多的思辨、分析,会不会让人丧失了阅读的乐趣?会不会到最后连书都不想打开了?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
如果蚂蚁只能吃到米粒,它们饮食的趣味,就只能局限于米粒的滋味。可是,如果蚂蚁有机会尝到蜂蜜的滋味,牠们对饮食趣味的视野将有所不同。
纯粹为乐趣而阅读,自然有它调剂身心的重要价值;但我们希望带领孩子体验的,是一种藉由思考、创造所获得的“自我突破、自我提升”之乐,这种乐趣不属于米粒,而是属于蜂蜜的层次。你对这样的滋味是否充满期待呢?
作者简介:郑圆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教授
来源:本文摘自《有效阅读:阅读理解,如何学?怎么教?》一书序,作者:郑圆铃
~~~~~~~~~~~~喜阅~~~~~~~~~~~~~
喜阅读书会:
时间:每周日下午三点
地点:梧桐树下(深圳少儿图书馆一楼)
内容:“喜阅”推荐书
主讲人:故事义工
(读书会常年招募主讲义工,请通过以下方式报名)
联系我们:
-82098
新浪微博:
喜阅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喜阅”
深圳少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