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锅上的蚂蚁不监管,才会出大问题新浪 [复制链接]

1#

来源:包不同的观点

蚂蚁,真的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短短几天时间——

豪气冲天变成了拥抱监管;

蚂蚁金服变成了“马已经伏”;

资本盛宴变成了“资本肾痛”。

“蚂蚁A+H股双双暂缓上市”成了比肩美国总统选举的年度大事件。

那些中签后在群里发万元红包的人,心里已经后悔过无数遍。

两天前还皆大欢喜、准备分享盛宴的蚂蚁,何以走到现在的境地?

1

失算

在很多人看来,蚂蚁上市横生变故,起点是马云在10月23日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表的那番“雷人”演讲。

哪怕台下坐着顶级的金融大佬,杰克马也是照样“怼天怼地怼空气”。

于是有人猜测,这是监管层对马云“乱说话”的惩罚。因为大家看到的事件顺序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其中的《网络小贷新规征求意见稿》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出来的,这是一个筹划许久的事情。也就是说,马云极有可能早就知晓《征求意见稿》的存在,在蚂蚁上市前,借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监管层进行一番博弈。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云的发言就别有深意了。

概括一下,马云那场发言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几点——

1、监管机构太严格。“不能因为p2p(爆雷)就否定整个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一定要付出牺牲和代价,为未来担当,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

2、金融机构太保守。“《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俱乐部!”“中国金融根本没有系统!”

3、银行太落后。“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

其实,作为蚂蚁金服的实控人,马云说的这几点都是意图给蚂蚁名正言顺的“松绑”——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不是一般的骨感。

马云本以为这番惊天言论能给蚂蚁集团再争取一些空间。没想到仅仅一个晚上,多个监管部门几乎同时表态,让他感受了一次全方位的金融监管。

这一次,马云好像失算了。

2

放贷

在今年七夕,一个浪漫的日子,蚂蚁集团正式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数百页的招股书中,蚂蚁的家底一览无遗。

招股书数据显示,年至年间,蚂蚁一直保持超过30%的营收增速,规模从亿元提升至亿元。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2个亿。

南风窗用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数据——

蚂蚁赚的钱从哪来?这是大家最好奇的一点。

蚂蚁体量庞大,有10亿+个人用户,万+商家用户。招股书显示,微贷科技平台利润占比高达39%,而根据华泰测算,蚂蚁集团超7成利润来自微贷。

2.15万亿余额的微贷科技,其中的大头就是1.7万亿的消费信贷余额,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花呗和借呗。

简单快捷的服务背后,是巨大的利润。

目前,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85%,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是LPR的4倍,也就是15.4%。

就花呗、借呗的利率而言,大部分用户的年化利率,目前都是低于4倍LPR的,但仍有不少长尾用户的利率高于借贷红线15.4%。

正因为此,常有人调侃,蚂蚁虽然丢掉了“金服”的名号,但依然是一家主要靠金融业务养活、鼓励年轻人借贷的公司。

11月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更是亲自撰文表示:

而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在于,高达几万亿的放贷总额(上半年已经2.15万亿了),蚂蚁的钱从哪里来?

蚂蚁的秘密,是高杠杆。

——不必自己掏钱,只需通过一个循环的杠杆游戏,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重庆前市长黄奇帆就曾在公开场合透露过蚂蚁的操盘方法:

按黄奇帆的说法,蚂蚁只用30亿本金,通过债权抵押循环贷款40次,就能贷到亿的资金,杠杆率达到倍!

这种杠杆率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出问题,就是一场金融雪崩。

大厦一旦崩塌,被埋葬的不会是蚂蚁,也不会是银行,只能是广大储户。

为了提高估值和规避监管,蚂蚁撕下了“金融”的名号,贴上了“科技”的标签,但其金融本质却一点没变。

3

监管

超高的杠杆率,带来的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一个更可怕的现实是——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超前消费了。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就曾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

去年,央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年,这个数据仅仅只有76亿,9年时间翻了10倍!而网上流传的一份90后负债调查显示:

这背后,居民收入的提升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推手,蚂蚁们功不可没。

刚毕业的年轻人,在花呗借呗们的呼唤下,在消费浪潮的裹挟之下,不知不觉当起了“月光族”。

这样的“透支式”消费,真的不值得鼓励。

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的意义无比凸显。

11月2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里面着重提到的几条既给蚂蚁戴上了“紧箍咒”,也给后来者打了预防针。

其中,第三条被看做是对蚂蚁打击最大的条款之一。此前,蚂蚁小贷最大的杠杆和利润点就是来自于与银行的联合贷款,而蚂蚁在联合贷款中的出资比例只有1%-2%,其他来自银行的低息资金,正因此它,蚂蚁才通过亿元表内资产撬动了1.8万亿元的联合贷款。

而如今,如果将蚂蚁出资比例提高到新规的30%,这就意味着同样撬动1.8万亿元联合贷款,蚂蚁至少需要亿元的表内贷款,外加亿元ABS,总计需要放款亿元。

根据表内贷款最多5倍杠杆的原则,蚂蚁小贷资本金也需要扩充到亿元规模,而当前蚂蚁的资本金是亿元左右。

很明显,蚂蚁的估值体系将得到重构,目前的估值将很难维持。

一众投资者,估计得哭晕在厕所了。

4

尾声

坐着互联网的高速列车,蚂蚁的发展确实很快。

仅仅16年时间,蚂蚁集团就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平台、最大的小微经营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和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蚂蚁,已经是一家事实上的“零售银行”。

早在年初,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在调查蚂蚁集团时就发现,蚂蚁两家小贷公司的杠杆率已经达到倍左右。

比起这种超高杠杆,更让普通人扎心的,是蚂蚁铺设在上海地铁站的广告——

鼓动穷人和年轻人提前消费,这样真的好吗?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爱储蓄,在财务上保持适度的危机感,这是美德,甚至是立国之本。

但自从有了花呗、借呗和各种互联网借贷机构,借钱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试问,如今还有多少年轻人有存款?多少年轻人有存钱的习惯?

年2月26日凌晨,陕西西安,一位花季女孩因为网贷的压力,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21岁的生命。

每个月四千多块钱工资的她,最后欠下了十七万的网贷。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发现,放贷这门生意比做内容、卖手机、做交易撮合服务都好赚多了,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做起了网络小贷业务。

百度小满金融、小米贷款、金融.......蚂蚁集团,是其中最巨型的大象。

谁都知道放贷来钱快,但金融的利润并不是凭空而来,最终创造价值的,还是那些实业。

金融再怎么创新,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

不受监管和约束的金融,最终只会把实业、把底层民众、把这个国度,带向没有尽头的深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