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蚂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人善用用人I62懒,是因为勤奋 [复制链接]

1#

老板通常喜欢每天在办公室晃悠几圈,美其名曰“走动式管理”。有一次老板在办公室晃悠,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拼命地敲键盘,但是有一个员工时而静静地闭目养神,时而慢慢悠悠地端着咖啡站起来,望着窗外发呆,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老板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员工一定在偷懒!公司大了,看来走动式管理很重要,不晃几圈,都发现不了这样的偷懒情况。回到办公室,老板立刻让人力资源部查了一下这位员工最近的绩效,却惊讶地发现:不会吧,他的绩效居然名列前茅!

不要感到惊讶,老板应该为拥有一只“懒蚂蚁”感到惊喜才对。

什么是懒蚂蚁?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一群黑蚂蚁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蚂蚁分为三个小组,每组30只,观察它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工作,寻找、搬运食物,但却有少部分蚂蚁好像整天无所事事一样地东张西望。

研究人员在这群蚂蚁身上做好了标记,并把它们称为“懒蚂蚁”,接着断绝了整个蚁群的食物来源。有趣的是,这时候那些平时很勤快的蚂蚁突然不知所措了,而懒蚂蚁却挺身而出,带领蚂蚁们向它侦查到的其他食物转移。

原来,这些懒蚂蚁看似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但它们其实是在侦查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食物来源。当整个组织遇到食物危机时,它们立刻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带领大家度过危机。

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勤于动脑。

对应到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在用人时,也要懂得善用懒人。比尔﹒盖茨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我通常会分配懒惰的人去做艰难的工作,因为他的懒惰会促使他寻找简单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会一拍大腿:太好了,终于给自己的懒找到理论依据了。我就是那只懒蚂蚁啊!放眼天下,谁敢和我比懒啊!

很多人对懒蚂蚁效应有个误解,觉得是因为懒于杂务,所以勤于动脑,越懒越聪明。其实恰恰相反,是因为勤于动脑,所以无暇顾及其他,才会懒于杂务,不能颠倒因果。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衣柜里,有十几件一模一样的灰色T恤。很多人感慨说,就是因为他懒—懒到连衣服都懒得换,所以成功了。其实相反,因为他勤奋—勤于思考,甚至勤奋到连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没有时间想,所以才会成功。

同样的道理,很多成功人士的桌上很乱,不是因为懒得收拾,而是因为勤奋得没时间收拾。

企业用人时,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也要任用运筹帷幄,对大事、方向保持清晰头脑的懒蚂蚁。不能仅仅强调务实,也不能把勤奋做事等同于务实。我非常喜欢雷*讲过的一句话: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具体来说,管理者要着重培养几个领域的懒蚂蚁。

第一,战略领域。

两千年前,中国人就把懒蚂蚁效应应用到管理国家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就

是一种典型的应用。门客、幕僚、谋士、*师,在今天来看,就是战略顾问。比如著名的孟尚君得到以懒出名的门客—“战略顾问”冯谖的帮助,最终“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对应到公司里,战略规划部、市场分析部、客户研究部,精益生产委员会,六西格玛管理办公室,都是看似很不务实的懒蚂蚁,却会在关键的时刻给管理者很大的帮助,取得卓越的绩效。

第二,研发领域。

微软在全球有四个研究院,里面都是一些真正的科学家,比如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

等。他们研究的都是“一颗石子落在水面上,波纹会怎么扩散”这样的问题,很不务实。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研究,最终不断转化到产品中,产生巨大的价值。

华为有个“实验室”,专门研究黑科技,比如手机芯片。人们不知道这群懒蚂蚁在干什么、有什么用,直到智能手机大战来临,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扛起大旗,为华为创造了巨大成功,并在最近的美中 中,多年“备胎”,一夜转正,决胜千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