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违规监管叫停信美人寿“相互保”
“相互保”变身“相互宝”消费者权益何以保障
“0元加入,先享保障。”“每单出险案例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听起来是不是很动心?最近,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产品蹿红网络。上线仅一个多月,“参保”人数已超万。然而,11月27日,“剧情”急转直下,这一产品因涉嫌违规被银保监会责令停止销售。一款违规产品何以能上市“热卖”?产品被叫停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护?围绕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涉嫌多项违规报备与实际销售不一致
今年9月6日,信美人寿向银保监会报备“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10月16日,该产品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形式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上线一个多月,“参保”人数突破万。
“相互保”蹿红的“秘诀”是什么?记者调查了解到,根据“相互保”的规则,“芝麻分”分及以上的蚂蚁会员(60岁以下),满足一定健康条件,在签署一系列授权服务协议后,就能加入保障计划。在他人生病时,所有用户均摊赔付产生的费用,当自己生病时,也能一次性领取最高30万元的保障金。
这么诱人的保障承诺,需要多少钱呢?“相互保”明确每月分两次公示、分摊,每单出险案例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然而,作为一款“团体重疾保险产品”,“相互保”在产品报备、销售等环节却存在诸多违规。
信美人寿11月27日发布公告称,近期,监管部门对“相互保”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指出其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要求自11月27日12时起停止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形式销售“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
记者了解到,“相互保”的保费是根据实际发生的赔案进行事后分摊,与备案材料中的费率计算方法存在明显背离;而且备案材料中被保险人按10岁为一组划分为6组分别定价被修改为按2组年龄段确定不同保额。这些做法改变了费率计算方法以及费率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违反了有关规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监管部门对涉嫌产品报备与实际销售不一、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违规问题,有必要采取监管行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互宝”定位“网络互助计划”非保险产品
“相互保”被叫停,那已经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办?蚂蚁金服11月27日同时发布公告称,为做好存量客户的权益保护工作,即日起,“相互保”将升级为“相互宝”,并将其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
公告显示,“相互宝”在%保留“相互保”用户原有权益的情况之下,将推出新规则:用户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分摊总金额元封顶,如有多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暂不升级的用户,仍将按原计划获得保障。
“低保费是保险营销的一个噱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说,多数投保人一看到“相互保”的条款,再看到“每单出险案例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这样的字眼,就会被吸引住,而实际上用户需要分摊的金额可能远不止这些。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