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马云演讲视频震惊金融圈,其中说的“银行是当铺思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顺带批判了巴塞尔协议。之后带来的结果就是,蚂蚁集团高管被约谈,相应的股票被暂缓上市。看似好像是马云“口不择言”导致的,但是背后真的是这样的吗?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拼这么多年的老油条,说出这些话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这些之前,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蚂蚁集团核心产品花呗、借呗产品的运作逻辑。
花呗、借呗盈利模式
对于花呗、借呗可能大家只知道是借钱的,然后收利息赚钱,以为人家赚的就只是利息。其实花呗和借呗的盈利模式里,还存在一些漏铜。假设借呗的所有用户每人借款1万元,就算借呗用户1万用户(肯定远不止),那么总共借款就是1亿元。如果这1亿元蚂蚁集团就老老实实的赚利息的话也就没什么问题,而且的确赚的就只是利息钱。但是,蚂蚁集团是不会老老实实这样做的,即使是银行也会拿存款去做其他的事情,更何况是一家私企呢?
当第一轮放贷之后呢,蚂蚁集团手中就有了这些用户的1亿元债权,然后可以把这些债券变相地当作资产去融资,这个时候漏铜就出来了。如果蚂蚁集团把债券融资成功,那么1亿元债券就变成1亿元资产了。他们拿着这1亿元资产又可以去进行第二轮放贷,然后再拿着第二轮放贷出来的债券去融资变资产,再去放贷第三轮,如此反复,无限循环,永动机都没他们厉害。
资产证券化(ABS)
但是细节上肯定会有差异的,比如融资可以找银行抵押贷款,或者资产证券化,如果是找银行去抵押贷款,那么银行不会让你1亿元债券就换1亿元资产。肯定会扣留一些的,可能只会给你70%的资产额度,就是说,1亿元债券在银行这只能贷款0.7亿元资产,限制你的放贷额度,当你下一轮再去拿0.7亿元放贷之后,还回来的债券只能换0.49亿元的资产了,这样蚂蚁集团就持续不了几轮放贷。这样做的风险也是能很好地控制。
可是资本家是逐利的,既然不能放贷几轮,蚂蚁集团就去找另外一条路---资产证券化。什么是去资产证券化?比如蚂蚁集团想用1亿元债券换1亿元资产,去银行贷款又不行,所以他们就设计出一套复杂的风险分割方案。细节无需知道。简单来说就是把资产出现的风险转嫁给了市场,而蚂蚁集团无风险承担就可以享受利益,就可以无限放贷融资的滚动了。
以上操作都是真实的,据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奇帆讲,蚂蚁集团在几年时间里把30多亿的资产经过四十多次的循环放贷融资,一共发放了多亿元的贷款。各位想想看,放大了倍是什么概念!杠杆抬得这么厉害,这些蚂蚁集团的人不去工地抬杠可惜了。
暂缓上市原因
监管机构也就发现了这个漏洞,要求资产证券化时,必须要有资本金的限制。这样做也是要求限制这类企业的杠杆率,放贷融资不可以无限循环下去了。同时,也要清楚马云近期的讲话是为了什么,就是想让国家放宽这个限制,所以网络上还有些“小天真”以为是在帮他们说话,一个劲的点赞,算了吧!资本家的逐利性一直都没有改变,要是真的放宽限制,估计每人都要欠蚂蚁集团的钱了。